古詩詞經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為大家整理了辛棄疾《滿江紅·山居即事》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滿江紅·山居即事》原文
《滿江紅·山居即事》
辛棄疾
幾個輕鷗,來點破、一泓澄綠。更何處、一雙鸂鶒,故來爭浴。細讀離騷還痛飲,飽看修竹何妨肉。有飛泉、日日供明珠,三千斛。
春雨滿,秧新谷。閑日永,眠黃犢。看云連麥壟,雪堆蠶簇,若要足時今足矣,以為未足何時足。被野老、相扶入東園,枇杷熟。
《滿江紅·山居即事》譯文
幾只輕盈的鷗鳥飛來,把滿湖碧綠澄澈的湖水都擾動了。還有不知哪里來的一雙紫鴛鴦,也故意加進來逐水嬉戲,爭鬧不休。我一面細讀《離騷》,一面舉杯痛飲;在飽看翠竹之余,也不推辭各種肉食美味。附近還有一道瀑布,猶如明珠飛濺,供我觀賞,它不停地傾瀉著,日日足有三千斛。
春天,雨水豐足,新播下的谷種長出了碧綠的秧苗;進入農閑的時節,小黃牛懶散地打著瞌睡。地里的麥子熟了,有如連綿不斷的黃云;蠶房里白花花的新繭簇擁著,恰似堆堆白雪。哎,若是要追求人生的富足,眼前已經可以滿足了;如果這樣還不滿足,那什么時候才能滿足呢!幾位老農見我閑著沒事,就邀我到東園去走走,說是枇杷已經熟了。
《滿江紅·山居即事》的注釋
一泓(hóng):一片清水從訶中所寫“被野老、們扶入東園”的情況看,似指作者晚年住地江西鉛山的帶湖。
鸂(xī)鶒(chì):水鳥。又名紫鴛鴦。故來:常來,說是特意來,也通。
飽看修竹何妨肉:蘇軾《綠筠軒》詩:“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肉令人瘦,無竹使人俗。”辛詞則謂賞竹和食肉兩不相礙。修:高。
斛(hú):古代以十斗為一斛。后又改為五斗。
秧(yāng)新谷:稻子長出新的秧苗。
閑日永:因為沒事干,覺得日子長。
犢(dú):小牛。
雪堆蠶簇(cù):白花花的新繭簇擁著,恰似堆堆白雪。
云連麥壟:田野成熟的麥子,像連天的黃云。
枇杷(pí pá):一種水果。
簡短詩意賞析 本詞題描寫老詞人初夏季節的山居生活清閑情景,表現老詞人滿足于這風景優美、人情淳樸的山村生活環境的安適情懷。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別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人。南宋官員、將領、文學家,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辛棄疾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孟郊《游終南山》”的原文翻譯 2、“常建《戲題湖上》”的原文翻譯 3、“張孝祥《水調歌頭·泛湘江》”的原文翻譯 4、“劉禹錫《柳花詞三首》”的原文翻譯 5、“納蘭性德《淡黃柳·詠柳》”的原文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