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經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為大家整理了姜夔《長亭怨慢·漸吹盡》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長亭怨慢·漸吹盡》原文
《長亭怨慢·漸吹盡》
姜夔
余頗喜自制曲。初率意為長短句,然后協以律,故前后闋多不同。桓大司馬云:“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凄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此語余深愛之。
漸吹盡,枝頭香絮,是處人家,綠深門戶。遠浦縈回,暮帆零亂向何許?閱人多矣,誰得似長亭樹?樹若有情時,不會得青青如此!
日暮,望高城不見,只見亂山無數。韋郎去也,怎忘得、玉環分付:第一是早早歸來,怕紅萼無人為主。算空有并刀,難剪離愁千縷。
《長亭怨慢·漸吹盡》譯文
漸漸吹盡了,枝梢上淡香的柳絮,到處人家,柳樹濃密的綠蔭將門戶遮蔽。船兒順著彎曲回繞的河浦漸漸遠去,暮色里云帆凌亂,匆忙往返,究竟奔向哪里?看人間離別多矣,誰能比長亭的柳樹悄然冷寂?柳樹若是有情時,定不會長得如此青翠碧綠。
落日昏暮,高聳的城郭已望不見,只見亂巖層疊的群山無數。我難忘臨別的叮囑:“韋郎這一去呀,怎能忘記你交付給我的玉環信物。”“最要緊是記住早早歸來,我怕紅萼孤獨無人為我作主。”即使有并州制造的鋒快剪刀也枉然,亦難以剪斷萬縷離愁別苦。
《長亭怨慢·漸吹盡》的注釋
率意:隨便。
桓大司馬:桓溫(312-373年),字元子,東晉明帝之婿,初為荊州刺史,定蜀,攻前秦,破姚襄,威權日盛,官至大司馬。吳衡照《蓮子居詞話》說:“白石《長亭怨慢》引桓大司馬云云,乃庾信《枯樹賦》,非桓溫語。”
長亭樹:指種在長亭亮度的柳樹。
樹若: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天若有情天亦老李商隱《蟬》:”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高城不見:歐陽詹《初發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詩:“高城已不見,況復城中人。”
韋郎:《云溪友議》卷中《玉簫記》條載,唐韋皋游江夏,與玉簫女有情,別時留玉指環,約以少則五載,多則七載來娶,后八載不至,玉簫絕食而死。
紅萼:紅花,女子自指。
算空有:賀知章《詠柳》詩:“碧玉妝成一榪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李煜《烏夜啼》詞:“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王安石《壬辰寒食》:“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此處化用以上句意。并刀:并州為古九州之一,今屬山西,所產刀剪以鋒利出名,杜甫《戲題王宰畫水山圖歌》:“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吳松半江水。”
簡短詩意賞析 此詞上闋先寫暮春景象:百花與柳絮飄零,帆影在暮色中消失,樹木見多了人間離別,也變得麻木起來,所以仍如此青青,正所謂天若有情天亦老;下闋寫懷人愁緒,先寫行者一直在癡望岸上送行者,再寫絕不忘記盟約,最后是寫岸上佳人的臨別叮囑及離別后的愁緒。全詞以主客變換和內心獨白,表現出行人與送行人的雙向感情交流,較有特色。 作者簡介 姜夔kuí(約1155—約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漢族,一說南宋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人,另一說江西德興人,南宋文學家、音樂家,被譽為中國古代十大音樂家之一。他的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姜夔對詩詞、散文、書法、音樂,無不精善,是繼蘇軾之后又一難得的藝術全才。有《白石道人詩集》《白石道人歌曲》《續書譜》《絳帖平》等書傳世。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孟郊《游終南山》”的原文翻譯 2、“常建《戲題湖上》”的原文翻譯 3、“張孝祥《水調歌頭·泛湘江》”的原文翻譯 4、“劉禹錫《柳花詞三首》”的原文翻譯 5、“納蘭性德《淡黃柳·詠柳》”的原文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