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經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fā)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為大家整理了蘇軾《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原文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蘇軾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譯文
參星橫北斗轉已經快到三更時分,久雨不停,終日刮大風,老天爺也應該放睛。
云忽散月兒明用不著誰人來點綴,青天碧海本來就是澄清明凈的。
雖乘船渡大海空懷孔子救世之志,仿佛聽到了黃帝咸池優(yōu)美的樂聲。
被貶南荒雖然九死一生我也不遺憾,因為這次遠游是我平生最奇絕的經歷。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的注釋
參(shēn)橫斗轉:參星橫斜,北斗星轉向,說明時值夜深。參,斗,兩星宿名,皆屬二十八星宿。橫,轉,指星座位置的移動。
苦雨終風:久雨不停,終日刮大風。
“天容”句:青天碧海本來就是澄清明凈的。比喻自己本來清白,政亂污陷如蔽月的浮云,終會消散。
魯叟:指孔子。乘桴(fú):乘船。桴,小筏子。據《論語·公冶長》載,孔子曾說:“道(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奏樂聲:這里形容濤聲。也隱指老莊玄理。《莊子·天運》中說,黃帝在洞庭湖邊演奏《咸池》樂曲,并借音樂說了一番玄理。軒轅,即黃帝。
南荒:僻遠荒涼的南方。恨:遺憾。
茲游:這次海南游歷,實指貶謫海南。
簡短詩意賞析 該詩回顧了詩人被流放到南方的經歷,表現了他北歸的興奮之情,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堅強自信、曠達豪放的襟懷。全詩多次運用“比”的手法,韻味深遠。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辛棄疾《西江月·漁父詞》”的原文翻譯 2、“柳永《鷓鴣天·吹破殘煙入夜風》”的原文翻譯 3、“崔道融《溪居即事》”的原文翻譯 4、“楊慎《西江月·道德三皇五帝》”的原文翻譯 5、“秦觀《江城子·清明天氣醉游郎》”的原文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