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經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為大家整理了吳文英《踏莎行·潤玉籠綃》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踏莎行·潤玉籠綃》原文
《踏莎行·潤玉籠綃》
吳文英 潤玉籠綃,檀櫻倚扇。繡圈猶帶脂香淺。榴心空疊舞裙紅,艾枝應壓愁鬟亂。 午夢千山,窗陰一箭。香瘢新褪紅絲腕。隔江人在雨聲中,晚風菰葉生秋怨。 《踏莎行·潤玉籠綃》譯文
柔潤如同白玉的肌膚,罩著菲薄透明的紗衣。用羅絹團扇輕輕遮蔽著淺紅的櫻桃小口。脖頸上圍著繡花圈飾,還散發著淡淡的脂粉香氣。大紅的舞裙上,石榴花的花紋重重疊起,艾草枝兒斜插著舞亂的發髻。
午夢迷離。夢中歷盡千山萬水,其實看窗前的月影,只是片刻轉移。手腕上紅絲線勒出的印痕剛剛褪去。江面上的雨聲淅淅瀝瀝,卻無法望到思念中的你。只有蕭蕭的晚風吹著菰葉,那境味簡直就像已經到了秋季。
《踏莎行·潤玉籠綃》的注釋
踏莎(suō)行:調名從唐韓翃詩句“踏莎行草過春溪”而來。雙調,五十八字,十句,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韻。起首四個四言句,前人多用對偶。
潤玉:指肌膚。
籠綃:簿紗衣服。
檀櫻:淺紅色的櫻桃小口。檀,淺紅色,唐羅隱《牡丹》詩:“艷多煙重欲開難,紅蕊當心一抹檀。”
繡圈:繡花圈飾。
榴心:形容歌女紅色舞裙上印著重疊的石榴子花紋。
艾枝:端午節用艾葉做成虎形,或剪彩為小虎,粘艾葉以戴。見《荊札歲時記》。
一箭:指刻漏。古代計時工具。
香瘢(bān):指手腕斑痕。
紅絲腕:民俗端午節以五色絲系在腕了以驅鬼祛邪。一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辟兵縷。見《風俗通》。
菰(gū):水生植物,也稱茭白,可作菜,子實可食。
簡短詩意賞析 詞的上闋寫夢境,句句寫夢,卻始終沒有點破是夢。下闋寫醒后的情思和愁悶,前兩句寫午夢方醒,揭出上片全為夢境,片末兩句詞筆再轉,由夢中回到眼前,借寫所見夜雨景致,暗抒從午夢初醒至夜雨灑落、晚風吹拂這段時間內的幽思和哀愁。 作者簡介 吳文英(約1200~1260),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吳氏。與賈似道友善。有《夢窗詞集》一部,存詞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與一卷本。其詞作數量豐沃,風格雅致,多酬答、傷時與憶悼之作,號“詞中李商隱”。而后世品評卻甚有爭論。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陸游《雪夜感舊》”的原文翻譯 2、“陳與義《以事走郊外示友》”的原文翻譯 3、“李賀《長平箭頭歌》”的原文翻譯 4、“魚玄機《暮春有感寄友人》”的原文翻譯 5、“歐陽修《玉樓春·洛陽正值芳菲節》”的原文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