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經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為大家整理了王勃《白下驛餞唐少府》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白下驛餞唐少府》原文
《白下驛餞唐少府》
王勃 下驛窮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懷抱即依然。 浦樓低晚照,鄉路隔風煙。 去去如何道,長安在日邊。 《白下驛餞唐少府》譯文
在做官之前,像虞卿和魏齊,這是從小的窮朋友,算是很早的了;在窮困中,像韓信和南昌亭長之間寄食交往的窮朋友,也算是很早的了。
但彼此相知,成為莫逆,為什么一定要早認識呢!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就可以依依不舍而成為知交。
天不早了,那夕陽比餞別的酒樓也低了,可是你走上回鄉的路,我們之間就被茫茫的風云煙霧隔開了。
去吧,去吧,還說什么呢?你所去的長安是在太陽那邊。
《白下驛餞唐少府》的注釋
白下:古地名。在今江蘇南京西北。驛:是官家設置的傳遞文書以及公車往來的驛亭驛有驛丞,主管驛亭之事。唐少府:是什么人,不詳。少府,指縣尉,在縣治中主管治安的事。唐代人叫縣令為明府,叫縣尉為少府。縣丞、縣尉、主簿是平級,僅次于縣令。
窮交日:用典。據漢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記載,戰國時,虞卿和魏齊是從小的窮朋友,后來虞卿做了趙國的宰相,魏齊做了魏國的宰相。魏齊和秦國的當權人物應侯有仇,秦國向魏國討要魏齊,并且討要的態度很嚴峻,魏齊就逃到趙國虞卿這里。虞卿為了救從小就是窮朋友的魏齊,立即丟了宰相印,跟魏齊一同偷跑出趙國到了魏國,求情于魏信陵君。信陵君猶疑不決,沒有慷慨答應。魏齊見事如此,就自殺了。根據這個故事,漢班固《漢書·游俠傳》曾說:“趙相虞卿,棄國捐君,以周窮交魏齊之厄。”窮交日由此而來。
“昌亭”句:用典。《史記·淮陰侯傳》記載:韓信沒有做官以前很貧窮,行為又不檢點,不能被推選去當個小官吏,他又不能做買賣設法自謀生計。因此,韓信經常去別人家吃閑飯,人們都討厭他。他曾去南昌亭長家里吃飯,吃了幾個月,亭長妻子不高興。一天早晨,亭長家在草席上吃飯,韓信去了,亭長妻不給安排飯食。韓信看出人家討厭他,很生氣,馬上離開亭長家。“昌亭”句出于此。意思是說寄人籬下。昌亭,是南昌亭的省略詞。
何用:何必。
懷抱:心心相印。依然:依依不舍的樣子。
浦樓:江邊的樓。
去去:遠去。
日邊:意思是說相距遙遠。
簡短詩意賞析 該詩是一篇送別的詩,正如作者其他送別詩一樣,也有它特殊的內容與形式。該詩分兩段,前四句為一段,用夾敘夾議的手筆抒寫了作者與唐少府之間雖然交往不長,但志同道合、心心相印。后四句為另一段,就題寫餞別,集中描繪了自己惜別的心情,這種惜別心情是在委婉的、絮絮不休的敘談中襯托出來的。兩段深淺如分,樸實從事,既無虛文,也非俗套。 作者簡介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世稱“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堪稱一時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王勃《江亭夜月送別二首》”的原文翻譯 2、“黃庭堅《送范德孺知慶州》”的原文翻譯 3、“陳子昂《送魏大從軍》”的原文翻譯 4、“白居易《送客歸京》”的原文翻譯 5、“周邦彥《虞美人·疏籬曲徑田家小》”的原文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