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經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為大家整理了張養浩《殿前歡·對菊自嘆》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殿前歡·對菊自嘆》原文
《殿前歡·對菊自嘆》
可憐秋,一簾疏雨暗西樓,黃花零落重陽后,減盡風流。對黃花人自羞,花依舊,人比黃花瘦。問花不語,花替人愁。張養浩 《殿前歡·對菊自嘆》譯文 在可悲可嘆的秋天,簾外稀稀落落的秋雨使西樓變得昏暗幽寂。重陽節后,菊花漸漸凋零,失去了當初的風流韻致。然而面對菊花,人更覺羞慚。花還是同去年的花一樣,可是人卻比菊花還要憔悴消瘦。將心事說與花聽,花默默無語,卻暗自替人惆悵。 《殿前歡·對菊自嘆》的注釋
殿前歡:曲牌名,又名《風將雛》,元曲還名 《鳳引雛》、《燕引雛》、《小婦孩兒》。雙調,四十二字,前片三平韻、通葉一仄韻,后片兩平韻、通葉兩仄韻。
黃花:菊花。
減盡風流:減去美好的風光。
人比黃花瘦:移用李清照《醉花陰》詞句。
問花不語:仿用歐陽修《蝶戀花》詞中“淚眼問花花不語”句意,合下句意思是說: 將自己的心事問花,花不回答,暗自替人惆悵。
簡短詩意賞析 此曲所要描寫的不是菊的高潔,而是作者對自己生存狀態的喟嘆。重陽過后,菊花零落,作者面對零落的菊花,不禁以物擬我,而且自覺比菊還要羞愧三分。此曲贊揚了菊花不畏風霜的堅強品格。此曲詞明白如話,表現曲的“貴淺顯”的特色。它宛轉相生,一波三折,一層深入一層,“問花不語,花替人愁。 作者簡介 張養浩(1269—1329年),漢族,字希孟,號云莊,山東濟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詩、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稱。代表作有《山坡羊·潼關懷古》等。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蘇軾《永遇樂·長憶別時》”的原文翻譯 2、“謝靈運《行田登海口盤嶼山》”的原文翻譯 3、“李煜《長相思·一重山》”的原文翻譯 4、“辛棄疾《滿江紅·山居即事》”的原文翻譯 5、“王安石《溝上梅花欲發》”的原文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