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經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為大家整理了蘇軾《洞仙歌·詠柳》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洞仙歌·詠柳》原文
《洞仙歌·詠柳》
蘇軾
江南臘盡,早梅花開后,分付新春與垂柳。細腰肢自有入格風流,仍更是、骨體清英雅秀。
永豐坊那畔,盡日無人,誰見金絲弄晴晝?斷腸是飛絮時,綠葉成陰,無個事、一成消瘦。又莫是東風逐君來,便吹散眉間一點春皺。
《洞仙歌·詠柳》譯文
江南的臘月將盡了,早梅的花瓣已然凋落,剛剛到來的春天,只能寄托到垂柳的身上。它如小蠻一般的枝干,纖細柔美,自有為稱道的風流之處。可它最美好的地方,莫過于骨格體態上的清新、俊雅、娟秀無雙。
在永豐坊的一角,終日無人駐足,更無人會看顧留憐于它披拂搖綴的柔絲。最令傷神的就是暮春時節,柳絮漫天,而它披上了清減的綠葉。雖然只有柳絮飄零,再無別事,卻讓它顯得日漸削瘦了??峙轮挥写禾炖镫S著它到來的和風,可以吹開緊蹙的柳葉蛾眉吧。
《洞仙歌·詠柳》的注釋
臘:古代在農歷十二月合祭眾神叫做臘,因此農歷十二月叫臘月。
分付:付托,寄意。
格:格調
骨體:骨架軀體。
永樂坊:地名。在洛陽。
盡日:一整天
金絲:比喻柳樹的垂條。
斷腸:秋海棠花的別。飛絮:飄飛的像棉絮一般的柳樹、蘆葦等的種子。
一成:宋時口語,“漸漸”,指一段時間的推移。
簡短詩意賞析 這首詞上片寫柳的體態標格和風韻之美,下片轉入對垂柳不幸遭遇的感嘆。以含蓄婉曲的手法和飽含感情的筆調,借娜娜多姿、落寞失時的垂柳,流露了作者對姿麗命蹇、才高數奇的女性深切的同情與贊美。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孟郊《游終南山》”的原文翻譯 2、“常建《戲題湖上》”的原文翻譯 3、“張孝祥《水調歌頭·泛湘江》”的原文翻譯 4、“劉禹錫《柳花詞三首》”的原文翻譯 5、“納蘭性德《淡黃柳·詠柳》”的原文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