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經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為大家整理了喬宇《恒山游記》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恒山游記》原文
《恒山游記》
喬宇
北岳在渾源州之南,紛綴典籍,《書》著其為舜北巡狩之所,為恒山。《水經》著其高三千九百丈,為元岳。《福地記》著其周圍一百三十里,為總元之天。
予家太行白巖之旁,距岳五百余里,心竊慕之,未及登覽,懷想者二十余年。至正德間改元,奉天子命,分告于西蕃園陵鎮瀆,經渾源。去北岳僅十里許,遂南行至麓,其勢馮馮煴煴,恣生于天,縱盤于地。其胸蕩高云,其巔經赤日。
余載喜載愕,斂色循坡東,迤嶺北而上,最多珍花靈草,枝態不類;桃芬李葩,映帶左右。山半稍憩,俯深窺高,如緣虛歷空。上七里,是為虎風口,其間多橫松強柏,壯如飛龍怒虬,葉皆四衍蒙蒙然,怪其太茂。從者云,是岳神所寶護,人樵尺寸必有殃。故環山之斧斤不敢至。其上路益險,登頓三里,始至岳頂。頹楹古像,余肅顏再拜。廟之上有飛石窟,兩岸壁立,豁然中虛。相傳飛于曲陽縣,今尚有石突峙,故歷代凡升登者,就祠于曲陽,以為亦岳靈所寓也。然歲之春,走千里之民,來焚香于廟下,有禱輒應,赫昭于四方。如此,豈但護松柏然哉!余遂題名于懸崖,筆詩于碑及新廟之廳上。
又數十步許,為聚仙臺。臺上有石坪,于是振衣絕頂而放覽焉。東則漁陽、上谷,西則大同以南奔峰來趨,北盡渾源、云中之景,南目五臺隱隱在三百里外,而翠屏、五峰、畫錦、封龍諸山皆俯首伏脊于其下,因想有虞君臣會朝之事,不覺愴然。又憶在京都時,嘗夢登高山眺遠,今灼灼與夢無異,故知茲游非偶然者。
《恒山游記》譯文
北岳恒山在渾圓州的南面,關于北岳恒山,典籍中多有記載:《尚書·舜典》記載,虞舜“巡狩至于北岳。這里指的就是恒山。。《水經》記載,"其高三千九百丈"是玄岳。《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舊署五代·蜀·杜光庭"著其周圍一百三十里,為總元之天。"
我家住在太行山西側白巖山旁邊,距離北岳恒山五百多里路。心中很是向往,但從沒有登上去游覽過。我懷著這個想法20多年。到了正德改元年之際,奉皇上之命向西北少數民族和看守園陵的官員、鎮守山川的將領通告舊皇帝去世,新皇帝即位及改用新年號的事,中途經過渾源。去北岳恒山僅僅十里路多點,從南(我家)向北岳恒山來,山勢有高有低,有起有伏。恒山像人挺胸屹立,空中的云縈繞恒山飄動,為紅日所經過,極言其高我一路上,又驚又喜。我收起驚喜的表情,向東面繼續走去。順著山嶺向山上爬。山上多是奇花異草。樣子以不一樣。楊樹和李相互映襯彼此關連。我在半山停下來休息,向下看深處非常之高。像是在虛無的空間攀援經歷天空。向上走了七里左右,前面是虎風口,這里的多是一些粗壯的松柏像是巨龍一樣,葉子四處展延密茂茂密的奇怪。隨從的人說是這里的山神在保護誰要是砍松樹一尺一寸,必定遭殃。
山上的路十分的險,走走停停走了三里,到了山頂。廢廟中有一座神像我恭敬的朝拜。廟之上有個叫飛石窟的地方,兩岸石壁林立,中間缺了一大塊。相傳是肥皂了曲陽縣。現如今還聳立在那,所以歷代上山之人都會前往祭祀。
這座祠就在曲陽縣。以為山神就住在那里。每年的春天有些村民走上千里也來到這里燒香有求必應。顯耀的名聲傳遍了四面八方。所以就保護了這里的樹木。我題字在這石壁之上把詩寫在了新廟之上。
又走了幾十步,是聚仙臺。臺上有石坪,于是(我)在恒山最高峰上抖擻衣裳而放眼四望:東面是漁陽山上谷,西面是大同以南山峰奔馳而來,歸附,北面盡收渾源、云中之景,南面極目五臺山隱在三百里外,而翠屏、五峰、晝錦、封龍眾山,都俯首伏脊在它的下面。于是,我想起有虞君臣會朝的事,不覺心中憂傷;又回憶起在京都的時候,常常夢到登上高山眺望遠處,如今清清楚楚與夢境沒有什么不同,所以知道這次游北岳絕非偶然呀。
《恒山游記》的注釋
恒山:在山西東北部渾源縣南,為五岳中的北岳。恒山為東北朝西南走向,綿延300余里,主峰玄武峰,海拔2017米。明代以前所稱北岳恒山為今河北曲陽北之大茂山,清順治年間,據星象分野,北岳移祀今恒山。顧炎武《北岳辨》(載《亭林文集》)考證甚詳。
紛:多。綴:連綴,不斷記載。這句是說,關于北岳恒山,典籍中多有記載(按下文所引《尚書》等所記,多指今大茂山)。
“《書》著”句:《尚書舜典》載,虞舜“巡狩至于北岳”。
《水經》:我國第一部記述河道水系的專著,舊傳為漢代桑欽撰。
元岳:即玄岳。《水經》稱,“順山謂之元岳。”
《福地記》:指《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舊署五代蜀杜光庭撰,為記述神仙靈境的道教書籍。
總元之天:意謂總管北方的天界。“元”即“玄”,古以為北方天帝是黑帝,故恒山稱“玄岳”,天界為“玄天”。
“予家”句:作者喬宇家鄉為樂平(今山西左權縣),在太行山西側。白巖山位于左權東北的山西、河北之間。
岳:指恒山。
正德:明武帝朱厚照的年號,共十六年(1506—1521)。改元:改換年號,這里指1521年4月明武帝去世,明世宗朱厚熜即位,改年號為嘉靖。按制,新帝即位之次年方起用新年號,1521年仍用正德年號,所以說“正德間改元”。
西蕃:指當時甘肅、青海一帶的各少數民族。園陵:帝王的墓地。鎮瀆(dú):大山大川。這句是說,向西北少數民族和看守園陵的官員、鎮守山川的將領通告舊皇帝去世,新皇帝即位及改用新年號的事。
馮馮(píng):盛壯。煴煴(yūn):微弱。這句是說,山勢有高有低,有起有伏。
恣:無拘束地。生于天:從天上生下來。
縱:放縱,自由自在。盤:環繞,盤屈。
其胸:比喻恒山像人挺胸屹立。蕩高云:形容空中的云縈繞恒山飄動。
經赤日:為紅日所經過,極言其高。
載喜載愕:又喜又驚。
斂色:收起驚喜的表情,表示敬肅。迤(yǐ):曲折地沿著。
不類:不一樣,不相似。
映帶:景物互相映襯,彼此關連。
俯深:向下看深處。窺:從深處、隱蔽處看。
緣虛:在虛無的空間攀援。歷空:經歷天空。以上二句極寫驚險。
橫松:松樹枝干多橫向生長,故云。
虬(qiú):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龍。
衍:向四處展延。蒙蒙然:盛多。
從者,隨從人員。
岳神:山岳之神。寶護:以為靈寶,加以保護。
“人樵”句:誰要是砍松樹一尺一寸,必定遭殃。“樵”,打柴,這里指砍松樹。
環山:山的周圍,指整個山。斧斤:砍木的工具。
登頓:爬爬停停。
楹:廳堂前面的柱子。古像:指古廟中的神像。
肅顏:端正神色,以示恭敬。
豁(huō)然:像是裂開的樣子。中虛:中間是空的,缺了一塊。
“相傳”句:相傳那缺少的山石飛到曲陽縣去了。“曲陽縣”,即指大茂山所在的曲陽,今屬河北,參看本篇注①。
突峙:聳立。
就祠:前往祭祀。
岳靈:指北岳之神靈。寓:居住
走千里之民:謂千里以外的百姓走了很久。
廟下:此指深源的恒岳廟。
有禱輒應:有求必應。
赫:顯耀。昭:光輝。
筆詩:提筆寫詩。筆,用作動詞。
“于是”句:謂于是在恒山最高峰上抖擻衣裳而放眼四望。
漁陽:古郡名,地當今北京以東、天津以北一帶。上谷:古郡、名,地當今河北張家口至北京昌平一帶。
奔峰來趨:山峰奔馳而來歸附。“趨”,歸附。
云中:古郡名,地當今內蒙古自治區大青山以南地區。
五臺:山名,在山西東北部,距恒山約一百多里。隱隱:隱約,不分明。
翠屏:山名,在渾源南。五峰:山名,在渾源東。畫錦:山名,在渾源西北。封龍:山名,又名龍山,在渾源東北。俯首伏脊:低頭彎腰。這句以周圍各山襯托恒山之高。
有虞:有虞氏,即虞舜。會朝之事:即指虞舜巡狩北岳,接受北方諸侯的朝見。
愴然,傷悲的樣子。
京都:明代京都在今北京市。
灼(zhuó):鮮明,清清楚楚。
茲:這次。
作者簡介 喬宇(1457—1524)山西樂平人,字希大,號白巖。楊一清弟子,后又從李東陽游。成化二十年進士。授禮部主事。正德時官南京兵部尚書。朱宸濠叛,宇守備甚嚴。帝至南京,江彬矯旨求索,宇輒裁抑之。嘉靖初為吏部尚書,起用被權幸黜逐諸臣,氣象一新。旋以爭“大禮議”忤帝意,又反對召用席書、張璁、桂萼等觸帝怒,乃乞休。旋被奪官。隆慶初追復官爵,謚莊簡。有《喬莊簡公集》。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孟浩然《夏日浮舟過陳大水亭》”的原文翻譯 2、“王維《春夜竹亭贈錢少府歸藍田》”的原文翻譯 3、“辛棄疾《鷓鴣天·黃沙道中》”的原文翻譯 4、“高適《效古贈崔二》”的原文翻譯 5、“王安石《白溝行》”的原文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