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經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為大家整理了辛棄疾《鷓鴣天·博山寺作》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鷓鴣天·博山寺作》原文
《鷓鴣天·博山寺作》
辛棄疾 不向長安路上行。卻教山寺厭逢迎。味無味處求吾樂,材不材間過此生。 寧作我,豈其卿。人間走遍卻歸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 《鷓鴣天·博山寺作》譯文
不在往臨安的路上奔波,卻多次往來于山寺以致它都厭于逢迎我了。在有味與無味之間追求生活樂趣,在材與不材之間度過一生。
我寧可保持自我的獨立人格,也不趨炎附勢獵取功名。走遍人間,過了大半生還是走上了歸耕一途。松竹是我的真朋友,花鳥是我的好弟兄。
《鷓鴣天·博山寺作》的注釋
鷓鴣天:詞牌名,又名“思佳客”等,雙調五十五字,上、下片各三平韻。
長安路:喻指仕途。長安,借指南宋京城臨安。
厭逢迎:往來山寺次數太多,令山寺為之討厭。此為調侃之語。
味無味:語出《老子》:“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材不材間:語出《莊子·山木》:“明日弟子問于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
寧作我:指寧愿保持自我獨立的人格,只做我自己,語出《世說新語·品藻》:“桓公少與殷侯齊名,常有競心。桓問殷:‘卿何如我?’殷云:‘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
豈其卿:意思是何必趨炎附勢獵取功名,語出揚雄《法言·問神》卷五:或曰:“君子病沒世而無名,盍勢諸名卿,可幾也。”曰:“君子德名為幾,梁、齊、趙、楚之君,非不富且貴也,惡乎成名?谷口鄭子真不屈其志而耕乎巖石之下,名震于京師。豈其卿,豈其卿。”
“人間”句:語出蘇軾《江城子·夢中了了醉中醒》:“夢中了了醉中醒。只淵明,是前生。走遍人間,依舊卻躬耕。”
“一松”句:語出元結《丐論》:“古人鄉無君子,則與云山為友;里無君子,則與松竹為友;座無君子,則與琴酒為友。”
“山鳥”句:語出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詩:“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鳥山花共友于。”
簡短詩意賞析 此詞開篇總述詞旨,以下采用層層遞進手法,闡明歸隱之由以及歸隱之樂。首先從養生處世的哲理之道點明緣由;再由寧可歸耕山野也不依附權貴,說明走向退隱的必然;末以欣喜與松竹花鳥為友,表明歸耕田園山林的激情雅趣。全詞語言通俗明快,揮灑自由,運用側面烘托,表現了仕途人情之險惡。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別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人。南宋官員、將領、文學家,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辛棄疾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辛棄疾《西江月·漁父詞》”的原文翻譯 2、“柳永《鷓鴣天·吹破殘煙入夜風》”的原文翻譯 3、“崔道融《溪居即事》”的原文翻譯 4、“楊慎《西江月·道德三皇五帝》”的原文翻譯 5、“秦觀《江城子·清明天氣醉游郎》”的原文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