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經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為大家整理了辛棄疾《山鬼謠·問何年》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山鬼謠·問何年》原文
《山鬼謠·問何年》
辛棄疾
雨巖有石,狀怪甚,取《離騷》《九歌》,名曰“山鬼”,因賦《摸魚兒》,改今名。
問何年、此山來此?西風落日無語??淳剖囚嘶噬?,直作太初名汝。溪上路,算只有、紅塵不到今猶古。一杯誰舉?笑我醉呼君,崔嵬未起,山鳥覆杯去。
須記取:昨夜龍湫風雨,門前石浪掀舞。四更山鬼吹燈嘯,驚倒世間兒女。依約處,還問我:清游杖履公良苦。神交心許。待萬里攜君,鞭笞鸞鳳,誦我《遠游》賦。
《山鬼謠·問何年》譯文
雨巖有一巨大的石頭,形狀非常怪異,我借用楚辭中《離騷》《九歌》的意思,為它取名“山鬼”,并創作《摸魚兒》詞,調名改為現名《山鬼謠》。
問哪一年這個怪石飛來?西風落日中的怪石默然不答。巨石可能是羲皇以前形成的,就以“太初”稱呼你罷。巨石環境偏僻,人跡罕至,今日還像古時一樣。醉中舉杯呼叫雨巖,雨巖未動,山鳥卻把酒杯踩倒飛去了。
昨夜風雨之中,巨石忽然起舞,在四更天的時候吹滅燈光大聲呼嘯,把人們都嚇壞了。在巨石起舞呼嘯的場景里,隱隱約約聽到巨石山鬼對我說:您整天拄杖游覽也是夠辛苦了。既然我們成了知己朋友,我們就共同乘上鸞鳥和鳳凰駕的車,吟誦著《遠游》賦去漫游罷。
《山鬼謠·問何年》的注釋
山鬼謠:詞牌名,即“摸魚兒”。雙調一百十六字,上片六仄韻,下片七仄韻。
《離騷》《九歌》:屈原作品?!毒鸥琛贩彩黄?,其中第九篇《山鬼》,描寫一位山中女神。
“看君”兩句:謂怪石似羲皇上人,就以“太初”稱之。羲皇上,即羲皇上人,伏羲氏以前的人。陶淵明曾自稱羲皇上人。此言怪石來歷久遠,純樸天然。君,指怪石。名汝:以此稱你。
“溪上”兩句:怪石地處僻遠,紅塵不到,所以拙樸風貌,古今不變。
“一杯”四句:舉杯邀石,怪石未動,山鳥卻翻杯而去。誰舉:為(向)誰而舉。崔嵬:高大聳立貌,代指怪石。覆杯:打翻了酒杯。
“須記”三句:人們記得昨晚潭邊風雨大作,而怪石卻乘翻飛起舞。龍湫(qiū),龍潭。作者《水龍吟·題雨巖》詞賦雨巖飛泉說:“又說春雷鼻息,是臥龍彎環如許。”石浪,指巨大的怪石。詞尾作者自注:“石浪,庵外巨石也,長三十馀丈。”
“四更”兩句:山鬼深夜呼嘯而至,吹燈滅火,使人膽顫心驚。山鬼吹燈,化用杜甫《山館》詩意:“山鬼吹燈滅,廚人語夜闌。”
依約處:依稀恍惚間。
杖屨(jù):出游登山所用的手仗和麻鞋。良苦:非常辛苦。
“神交”四句:以怪石為契友,擬攜石乘鸞駕鳳作萬里遠游。神交心許,精神相交,心意互許。鞭笞(chī)鸞鳳,鞭策鸞鳳,即指乘鸞駕鳳,遨游太空?!哆h游》,《楚辭》中的篇名,或謂屈原所作,這里代指辛棄疾的詞作。
簡短詩意賞析 此詞上片寫雨巖巨石的來歷,突出其原始久遠;下片想象巨石在風雨之夜起舞呼嘯,賦巨石以生命,想象奇特。全詞帶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物我同一,天上人間,境界靈動,豪放雄奇,風格瑰麗,在辛棄疾作品中獨樹一幟。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別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人。南宋官員、將領、文學家,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辛棄疾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王安石《明妃曲二首》”的原文翻譯 2、“李清照《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二首》”的原文翻譯 3、“孟浩然《登鹿門山懷古》”的原文翻譯 4、“盧照鄰《長安古意》”的原文翻譯 5、“歐陽修《少年游·玉壺冰瑩獸爐灰》”的原文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