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經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為大家整理了沈約《新安江至清淺深見底貽京邑同好》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新安江至清淺深見底貽京邑同好》原文
《新安江至清淺深見底貽京邑同好》
沈約 眷言訪舟客,茲川信可珍。 洞澈隨清淺,皎鏡無冬春。 千仞寫喬樹,百丈見游鱗。 滄浪有時濁,清濟涸無津。 豈若乘斯去,俯映石磷磷。 紛吾隔囂滓,寧假濯衣巾。 愿以潺湲水,沾君纓上塵。 《新安江至清淺深見底貽京邑同好》譯文
回憶拜訪友人的情景,新安江確實值得珍視。
無論深處還是淺處,江水都清澈縹碧;無論春天還是冬天,江水都皎若明鏡。
千仞高的喬木在岸邊生長,萬丈深的水底可以看見游魚。
滄浪之水有時也會渾濁,清澈的濟水干涸時也失去了渡口。
不如乘船順流而去,俯身看見映在水中的鱗次櫛比的石頭。
自己既然離去京邑,和囂塵相隔,不必借此水洗濯衣巾。
希望用這緩緩流淌的水,拭去你帽纓上的塵土。
《新安江至清淺深見底貽京邑同好》的注釋
新安江:源出江西省婺源縣西北率山,東流經休寧、歙縣入浙江省境至建德縣合蘭溪水東北流為浙江。
眷言:猶“睠然”,懷顧貌。
滄浪:水名。《孟子·離婁》:“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濟:濟水,源出河南省王屋山,其故道過黃河而南,東流入山東省境,與黃河并行人海。《戰國策·燕策》:“齊有清濟濁河。”
囂滓:猶“囂塵”。這兩句是說自己既然離去京邑,和囂塵相隔,不必借此水洗濯衣巾。
簡短詩意賞析 這首詩寫得很有特點,寫景抒情,形神兼備。在對新安江清澄空明的景色的描寫中,實際上滲透著詩人對喧鬧都市和仕途的厭倦之情。 作者簡介 沈約(441~513年),字休文,漢族,吳興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學家、文學家。出身于門閥士族家庭,歷史上有所謂“江東之豪,莫強周、沈”的說法,家族社會地位顯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虜將軍。父親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誅。沈約孤貧流離,篤志好學,博通群籍,擅長詩文。歷仕宋、齊、梁三朝。在宋仕記室參軍、尚書度支郎。著有《晉書》、《宋書》、《齊紀》、《高祖紀》、《邇言》、《謚例》、《宋文章志》,并撰《四聲譜》。作品除《宋書》外,多已亡佚。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辛棄疾《鵲橋仙·贈鷺鷥》”的原文翻譯 2、“高適《塞上聽吹笛》”的原文翻譯 3、“楊萬里《昭君怨·賦松上鷗》”的原文翻譯 4、“吳文英《雙雙燕·小桃謝后》”的原文翻譯 5、“秦觀《念奴嬌·過小孤山》”的原文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