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經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為大家整理了劉因《木蘭花·西山不似龐公傲》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木蘭花·西山不似龐公傲》原文
《木蘭花·西山不似龐公傲》
劉因 西山不似龐公傲。城府有樓山便到。欲將華發染晴嵐,千里青青濃可掃。 人言華發因愁早。勸我消愁惟酒好。夜來一飲盡千鐘,今日醒來依舊老。 《木蘭花·西山不似龐公傲》譯文
西山沒有龐公那般難以接近的孤傲之氣。只要城樓所在之處他便能來到城府之中。山林綿延千里,滿目蒼翠,讓人不禁想將白發染翠藍。
都說我早生華發是因愁緒多。勸我喝酒以銷愁。酒喝得再多,也不能銷愁,醒來白發未減,人依舊在愁中衰老。
《木蘭花·西山不似龐公傲》的注釋
龐公:即龐德公,據《尚友錄》:龐德公居峴山,未嘗入城府。荊州刺史劉表幾次請他出來做官,他都拒絕,并讓劉表站在一邊不理,對他自己妻子卻“相敬如賓”。諸葛亮去拜訪他,龐德公開始幾次也只是讓亮一人拜在堂下,不教他起來,因此以其踞傲而聞名于世。
晴嵐:晴天空中仿佛有煙霧籠罩。
簡短詩意賞析 這是一首諧謔風格的詞作。無纏綿悱惻綺羅香澤之態,亦無豪縱奔放金戈鐵馬之勢,它只是以疏淡的筆致,表現一種曠放的情感。雖有嘆老之意,卻全無傷感之懷。寫法上,舍去一切背景,仿佛白紙上作畫,僅用線條表現情緒。上片以青山與自己白發作對比寫自己的“老”;下片用酒與愁的關系強調愁的執著,亦未離開一個“老”字。全詞觀之,愁與老的根源,華發乃老的標志,青山乃華民的隱襯,意脈連貫,疏中見密,自然渾成,淡而有味。為何而愁,全未說破,只讓讀者朦朧見到一種排遣不了,糾纏如蛇的愁霧愁雰愁云而已,遂給人一種超脫之感,放達之感。這是典型的元人風致,元人格調和元人散曲筆法。 作者簡介 劉因(1249~1293) 元代著名理學家、詩人。字夢吉,號靜修。初名骃,字夢驥。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縣)人。3 歲識字,6歲能詩,10歲能文,落筆驚人。年剛20,才華出眾,性不茍合。家貧教授生徒,皆有成就。因愛諸葛亮“靜以修身”之語,題所居為“靜修”。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應召入朝,為承德郎、右贊善大夫。不久借口母病辭官歸。母死后居喪在家。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劉因為官,他以疾辭。死后追贈翰林學士、資政大夫、上護軍、追封“容城郡公”,謚“文靖”。明朝,縣官鄉紳為劉因建祠堂。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王安石《明妃曲二首》”的原文翻譯 2、“李清照《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二首》”的原文翻譯 3、“孟浩然《登鹿門山懷古》”的原文翻譯 4、“盧照鄰《長安古意》”的原文翻譯 5、“歐陽修《少年游·玉壺冰瑩獸爐灰》”的原文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