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經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為大家整理了黃庭堅《書摩崖碑后》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書摩崖碑后》原文
《書摩崖碑后》
黃庭堅 春風吹船著浯溪,扶藜上讀《中興碑》。 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鬢成絲。 明皇不作苞桑計,顛倒四海由祿兒。 九廟不守乘輿西,萬官已作鳥擇棲。 撫軍監國太子事,何乃趣取大物為? 事有至難天幸耳,上皇躕蹐還京師。 內間張后色可否?外間李父頤指揮。 南內凄涼幾茍活,高將軍去事尤危。 臣結春秋二三策,臣甫杜鵑再拜詩。 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賞瓊琚詞。 同來野僧六七輩,亦有文士相追隨。 斷崖蒼蘚對立久,凍雨為洗前朝悲。 《書摩崖碑后》譯文
春風把我的船吹到了浯溪岸邊,我拄著拐杖上山,細細地讀著崖上刻的《中興碑》。
我一生中有半世都只見到這碑的拓本,今天終于能親手撫摸著石刻,可憐我雙鬢已雪白如絲。
唐明皇沒有安定國家的深謀遠慮,任由著安祿山,把天下攪得一塌糊涂,無法收拾。
宗廟宮廷都淪陷敵手,明皇凄涼地逃往川西;百官們猶如烏鵲選擇良木,紛紛投降偽朝,低聲下氣。
統率軍隊,守護國家,這是太子的本分,肅宗匆匆地登上皇帝的寶座,難道不顯得過分心急?
平定禍亂本來是很困難的事,能夠取得勝利,真是徼天之幸,太上皇終于能跼蹐不安地返回了京師。
從此后他失去了自由,在宮中要看張后的臉色行事,在宮外又要聽從李輔國的頤指氣使。
他在南內偷安茍活,高力士去后,事勢便更加危急。
臣子元結在舂陵上書獻策,臣子杜甫在四川,見到杜鵑再次下拜和淚作詩。
可憐世人有誰知道忠臣刻骨的悲痛,只是爭相欣賞詩文中優美的文詞。
一起看碑的有六七個和尚,還有幾位文士相隨。
我站在斷崖邊青苔上,一陣暴雨打來,仿佛要洗去前朝無盡的悲思。
《書摩崖碑后》的注釋
摩崖:亦作“磨崖”,在山崖峭壁上磨平石面,刻碑文或題字,稱“摩崖石刻”。摩崖碑,此指《大唐中興頌》,由元結撰文,顏真卿書寫。內容寫安史之亂,唐肅宗平亂,使唐室中興。此碑文辭古雅,筆法蒼勁有力。
浯(wú)溪:在今湖南祁陽縣西南五里。
藜(lí):藜杖。
墨本:拓本。
摩挲(mó suō):撫摸。
祿兒:即安祿山,時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是楊貴妃的干兒子。苞桑,亦作“包桑”,根深蒂固的桑樹。《易經·否》:“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苞桑計:比喻牢靠的治國方略。
九廟:指太廟,古天子廟九室。此代指京城。
烏擇棲:指朝臣們另找靠山。一說指宰相陳希烈等投降安祿山,一說指部分官員追隨太子李亨到靈武。
趣:急忙。大物,國家。
跼蹐(jú jí):無法舒展的樣子。此指玄宗回國都后,受肅宗所制,無法舒展。
張后:肅宗皇后張良娣,與李輔國勾結,干預朝政,牽制玄宗。后被廢。
李父:李輔國。
南內:玄宗自蜀回,住南內興慶宮,后遷西內軟禁。
高將軍:高力士。他是玄宗心腹,曾封驃騎大將軍。后遭李輔國誣陷,流放巫州。
臣結:指元結。元結曾任道州刺史,多次上表言事,并作有《舂陵行》詩,反映民間疾苦。此句一作“臣結春秋二三策”,說元結所作《中興頌》中含《春秋》筆法,寓有褒貶。
臣甫:杜甫。杜甫《杜鵑行》曾以杜鵑比玄宗失位。他的《杜鵑詩》又有“我見常再拜,重是古帝魂”句。
瓊琚:華美的佩玉。此指文辭華麗。
凍雨:暴雨。
簡短詩意賞析 此詩慨嘆唐玄宗沒有作好治國大計,弄到祖廟被毀,慌忙西奔,群臣鳥獸般散的地步;指責太子匆匆登位后,讓后妃宦官勾結弄權,使唐玄宗陷于茍且活命的困境。抒發了對元結、杜甫二人忠誠國事卻不為世人完全理解的悲傷感情。全詩章法謹嚴,層次清晰,夾敘夾議,即古抒情,音調高朗有沉郁頓挫之美。 作者簡介 黃庭堅(1045.8.9-1105.5.24),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游學于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著有《山谷詞》,且黃庭堅書法亦能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陸游《夜泊水村》”的原文翻譯 2、“范成大《重陽后菊花二首》”的原文翻譯 3、“晏幾道《鷓鴣天·九日悲秋不到心》”的原文翻譯 4、“魏大中《臨江仙·埋沒錢塘歌吹里》”的原文翻譯 5、“吳文英《齊天樂·與馮深居登禹陵》”的原文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