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經(jīng)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fā)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為大家整理了杜甫《恨別》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lǐng)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恨別》原文
《恨別》
杜甫 洛城一別四千里,胡騎長驅(qū)五六年。 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 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 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 《恨別》譯文
我離開洛陽之后便四處漂泊,遠離它已有四千里之遙,安史之亂叛軍長驅(qū)直入中原也已經(jīng)有五六年了。
草木由青變衰,我來到劍閣之外,為兵戈阻斷,在江邊漸漸老去。
我思念家鄉(xiāng),憶念胞弟,清冷的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冷落的白晝,臥看行云,倦極而眠。
令人高興的是聽說司徒已攻克河陽,正乘勝追擊敵人,急于要拿下幽燕。
《恨別》的注釋 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寫的一首七言律詩。
洛城:洛陽。
胡騎:指安史之亂的叛軍。
劍外:劍閣以南,這里指蜀地。
司徒:指李光弼,他當(dāng)時任檢校司徒。上元元年三月,檢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懷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陽西渚。當(dāng)時李光弼又急欲直搗叛軍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簡短詩意賞析詩中寫安史之亂爆發(fā)后,詩人被迫背井離鄉(xiāng),輾轉(zhuǎn)漂泊,直到蜀中才暫時安定下來。連年的戰(zhàn)亂使骨肉不得團聚,詩人月下思家,白日憶弟,倦極而眠。聽到唐軍河陽大捷的喜訊,盼望早日平定叛亂。全詩抒發(fā)了流落他鄉(xiāng)的感慨和對故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懷念之情,表達了對國泰民安的殷切期望。詩人將個人遭際與國家命運緊密結(jié)合,沉郁頓挫,言近旨遠,辭淺情深,尤其是頸聯(lián)巧妙運用細節(jié)描寫,以景托情,具有較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王建《塞上逢故人》”的原文翻譯 2、“吳文英《訴衷情·秋情》”的原文翻譯 3、“白居易《望月有感》”的原文翻譯 4、“張繼《楓橋夜泊》”的原文翻譯 5、“范仲淹《漁家傲·秋思》”的原文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