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經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為大家整理了蘇軾《南鄉子·春情》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南鄉子·春情》原文
《南鄉子·春情》
蘇軾 晚景落瓊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認得岷峨春雪浪,初來,萬頃蒲萄漲淥醅。 春雨暗陽臺,亂灑歌樓濕粉腮。一陣東風來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開。 《南鄉子·春情》譯文
夕陽美麗的景色倒影在手中的玉杯里,青山綠樹把一杯的玉液都染綠了。認得這杯中瓊漿是故鄉岷山和峨眉山上的積雪融化而來。初次看來,萬頃的江水都好像那尚未過濾的酒。
陽臺山上春雨忽至,胡亂地灑在歌樓打濕了美人的粉腮。忽然一陣東風卷地而來,吹散了云雨,落日的余暉從烏云縫隙中斜射出來,染紅了半邊天。
《南鄉子·春情》的注釋
南鄉子: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原為單調,南唐馮延巳始增為雙調。雙調平韻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用韻。另有五十八字體。又名《好離鄉》、《蕉葉怨》等。
晚景:指夕陽之景。景,日光。瓊杯:玉杯。
照眼:耀眼。翠作堆:形容綠色之盛。
岷峨(mín é):四川境內岷山山脈北支,峨眉山傍其南。而眉山距峨眉甚近,故作者常以之代指家鄉。
淥醅(pēi):美酒。蒲萄:即葡萄。此處與“淥醅”均喻江水澄澈碧綠。
陽臺:地名,傳說在四川巫山。宋玉《高唐賦》:”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此指歌女所處之所,亦即下句之歌臺。
粉腮:歌女的香腮。
吹回:指風吹雨散。
落照:落日之光。
簡短詩意賞析 上闋寫詞人在臨皋亭上看到的黃昏景致。下闋由靜景轉向描寫動景,寫春雨驟降驟停,更為滿江春水增添了新的情調。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韋莊《歸國遙·春欲晚》”的原文翻譯 2、“辛棄疾《鵲橋仙·送粉卿行》”的原文翻譯 3、“劉辰翁《柳梢青·春感》”的原文翻譯 4、“納蘭性德《清平樂·煙輕雨小》”的原文翻譯 5、“張炎《思佳客·題周草窗武林舊事》”的原文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