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經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為大家整理了辛棄疾《一剪梅·記得同燒此夜香》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剪梅·記得同燒此夜香》原文
《一剪梅·記得同燒此夜香》
辛棄疾 記得同燒此夜香,人在回廊,月在回廊。而今獨自睚昏黃,行也思量,坐也思量。 錦字都來三兩行,千斷人腸,萬斷人腸。雁兒何處是仙鄉?來也恓惶,去也恓惶。 《一剪梅·記得同燒此夜香》譯文
記得從前心心相印,祈愿美好姻緣,在小院里一同焚著香。人在回廊,月照回廊。如今人去廊空,黃昏獨處心凄涼。走動中心煩意亂,坐著時也頗費思量。
苦苦盼著來信,來了信都只兩三行,最怕是語焉不詳。真是千斷人腸,萬斷人腸。雁兒雁兒,哪里是你要去的仙鄉?為何你到這兒是來也匆忙,去也匆忙。
《一剪梅·記得同燒此夜香》的注釋
一剪梅:詞牌名。雙調小令,六十字,有前后闋句句用葉韻者,而此詞上下闋各三平韻,應為其變體。每句并用平收,聲情低抑。
回廊:曲折回環的走廊。
睚:熬;拖延;忍奈。
昏黃:即無聊地度過黃昏。
錦字: 織錦上所織的字。見前竇滔妻蘇氏織錦作回文詩以贈其夫之典。
仙鄉:仙人所居處;仙界。
棲惶:匆忙不安的樣子。
簡短詩意賞析 這是一首戀情詞,民歌風情。上片追憶當初同在回廊,月夜同燒香的情景,烘托出眼下離別孤獨的相思愁苦。下片由書信二三行引起內心的無窮思念,愁斷人腸。結末以雁兒棲息何處作比喻,表現出驚恐不安的神態。此詞全用口語,通俗淺近。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別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人。南宋官員、將領、文學家,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辛棄疾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歐陽修《玉樓春·去時梅萼初凝粉》”的原文翻譯 2、“辛棄疾《念奴嬌·洞庭春晚》”的原文翻譯 3、“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的原文翻譯 4、“王昌齡《從軍行七首》”的原文翻譯 5、“毛澤東《虞美人·枕上》”的原文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