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經典,啟迪智慧,古詩文可以幫助我們提升自信、理解人生,下面為大家整理了“句有可削,足見其疏;字不得減,乃知其密”意思出處及全文賞析,如果你想了解“句有可削,足見其疏;字不得減,乃知其密”的意思、翻譯是什么?“句有可削,足見其疏;字不得減,乃知其密”出自哪里?可以仔細瀏覽本文,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句有可削,足見其疏;字不得減,乃知其密”是什么意思? 文章中有可以刪削的句子,足見其粗疏;文章中沒有一個可以削減的字,才知道其精密。 “句有可削,足見其疏;字不得減,乃知其密”出自哪里? 此句出自南北朝劉勰《文心雕龍·熔裁》。全文如下:
《文心雕龍·熔裁》
情理設位,文采行乎其中。剛柔以立本,變通以趨時。立本有體,意或偏長;趨時無方,辭或繁雜。蹊要所司,職在熔裁,櫽括情理,矯揉文采也。規(guī)范本體謂之熔,剪截浮詞謂之裁。裁則蕪穢不生,熔則綱領昭暢,譬繩墨之審分,斧斤之斫削矣。駢拇枝指,由侈于性;附贅懸疣,實侈于形。一意兩出,義之駢枝也;同辭重句,文之疣贅也。
《文心雕龍·熔裁》翻譯 根據情理內容來謀篇布局,文采也就在其中了。按照風格體勢的剛健或柔婉來建立創(chuàng)作的根本要求,適應時代的演變來求變通。確立文章的內容根本有一定的主體中心,但有時文意有些偏頗片面、多余過長,文辭語言適應時代沒有定規(guī),于是文辭有時繁蕪有時雜亂。關鍵在于做好熔意裁辭的工作。熔裁,就是糾正文章的情理內容的缺點,矯正文章的語言文采的毛病。規(guī)范好文章的本體內容叫做熔,剪截去文章的虛浮文辭叫做裁。經過精心裁剪,文辭不再拖沓冗長;經過熔模規(guī)范,全篇的綱領才明白曉暢。這好比在木材上用墨線來審查度量分辨曲直,用斧頭來砍削使木料端正一樣。腳的大指與二指駢生和手上的歧指,是天生的多余;身體上長了腫瘤,是形體上的多余。一篇文章中,一個意思前后重復,是意義上的多余;同一句話說了兩次,是文辭上的多余。 “句有可削,足見其疏;字不得減,乃知其密”全文賞析 全篇分三部分:一、講"熔裁"的含義和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必要性。二、講"熔"和"裁"的準則和方法。熔是熔意,對此提出了三條準則;裁是裁辭,要求作品中沒有一個可有可無的字。三、講前人在"熔裁"方面的正反面經驗,進一步說明熔裁的必要。 劉勰針對寫作中經常出現的內容繁雜、主題不鮮明和文辭蕪亂的情況,提出了"熔"和"裁"的辦法。"熔"的主要任務是"規(guī)范本體",即解決內容和主題的集中統(tǒng)一問題;"裁"的主要任務是"剪截浮詞",即解決文辭運用的繁略得當問題。二者各有側重,但又密不可分。 作者簡介 劉勰(約公元465年——?),字彥和,祖籍東莞郡莒縣(今山東省日照市莒縣東莞鎮(zhèn)沈莊)人。南朝梁時期大臣,文學理論家、文學批評家,劉宋越騎校尉劉尚之子。 少時家貧篤志好學,依靠名僧僧佑,學習儒家和佛家理論。撰寫《文心雕龍》,得到宰相沈約稱贊,授奉朝請,歷任臨川王(蕭宏)記室、步兵校尉、太子通事舍人。昭明太子蕭統(tǒng)去世后,內心傷悲,請求出家,沒有得到梁武帝許可。于是,燒發(fā)明志,法號慧地,出家并圓寂于定林寺。 《文心雕龍》引論古今文體及其作法,與劉知幾《史通》、章學誠《文史通義》,并稱文史批評三大名著,奠定了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地位。 推薦閱讀: 1、“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的意思出處及全文賞析 2、“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意思出處及全文賞析 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意思出處及全文翻譯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出處及翻譯是什么? 5、“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意思出處及全文賞析 6、“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意思出處及全文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