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經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為大家整理了黃景仁《都門秋思四首·其二》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都門秋思四首·其二》原文
《都門秋思四首·其二》
黃景仁 四年書劍滯燕京,更值秋來百感并。 臺上何人延郭隗?市中無處訪荊卿。 云浮萬里傷心色,風送千秋變徵聲。 我自欲歌歌不得,好尋騶卒話平生。 《都門秋思四首·其二》譯文
四年間我攜帶書劍浪游四方,滯留在京城,再加上正值秋天,許多感慨一齊產生。
在幽州臺上還有什么人延請郭隗?燕京市中已沒有地方可以尋訪荊卿。
萬里浮云灰暗好象是傷心的顏色,秋風送來千年如一的悲壯之聲。
我想自己歌唱卻唱不出來,只好尋找貧賤之人共話平生。
《都門秋思四首·其二》的注釋
書劍:書籍與寶劍。二者皆古時文士隨身之物。
滯:滯留。
燕京:北京。
并:一齊(產生)。
郭隗:《戰國策·燕策》:“燕昭王收破燕,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故往見郭隗……于是昭王為隗筑宮而師之。”
荊卿:荊軻。《史記·刺客列傳》:“荊軻者,衛人也。……燕人謂之荊卿。……荊軻既至燕,愛燕之狗屠及善擊筑者高漸離。”
變徵聲:《史記·刺客列傳》:“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據此段文字,變徵之聲當為悲壯使人泣下的樂聲。
騶(zōu)卒:古時官衙中的隸役。
作者簡介 黃景仁(1749~1783),清代詩人。字漢鏞,一字仲則,號鹿菲子,陽湖(今江蘇省常州市)人。四歲而孤,家境清貧,少年時即負詩名,為謀生計,曾四方奔波。一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后授縣丞,未及補官即在貧病交加中客死他鄉,年僅35歲。詩負盛名,為“毗陵七子”之一。詩學李白,所作多抒發窮愁不遇、寂寞凄愴之情懷,也有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詩極有特色。亦能詞。著有《兩當軒全集》。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曹雪芹《詠白海棠》”的原文翻譯 2、“李清照《慶清朝·禁幄低張》”的原文翻譯 3、“楊萬里《臘前月季》”的原文翻譯 4、“周邦彥《六丑·薔薇謝后作》”的原文翻譯 5、“柳永《受恩深·雅致裝庭宇》”的原文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