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經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為大家整理了李白《悲清秋賦》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悲清秋賦》原文
《悲清秋賦》
登九疑兮望清川,見三湘之潺湲。水流寒以歸海,云橫秋而蔽天。余以鳥道計于故鄉兮,不知去荊吳之幾千。于時西陽半規,映島欲沒。澄湖練明,遙海上月。念佳期之浩蕩,渺懷燕而望越。荷花落兮江色秋,風嫋嫋兮夜悠悠。臨窮溟以有羨,思釣鰲于滄洲。無修竿以一舉,撫洪波而增憂。歸去來兮人間不可以讬些,吾將采藥于蓬丘。李白 《悲清秋賦》譯文 攀登上九疑山遠望著清清的河水,看見三湘水緩緩地流動。水帶著寒氣流向大海,秋天的天空被烏云遮蔽。我憑借著鳥遷徙的道路計算著距離故鄉的遠近,不知離這荊吳之地有幾千里的路程。這時候太陽已經向西落去,一半被山峰所擋住,映在水中的小島也快消失不見了。遙遠的海上已經升起了明月,清澈的湖水就像白練似的鋪在地上。想著回鄉之日遙遙無期,就像在北京而望揚州。荷花都落了,江水一片秋色,風緩慢地吹著,夜色悠然。俺在北海邊羨慕別人釣魚,打算到滄州釣大鱉。可是沒有那么長的魚竿供我舉呀,望眼洪波而徒然心憂。回來吧,人間不是好呆的地兒,倒不如到蓬萊去采藥。 《悲清秋賦》的注釋
三湘:“三湘”有四說,湘鄉為下湘,湘潭為中湘,湘陰為上湘,合稱三湘。此其一。湘水與瀟水匯合稱瀟湘,與蒸水匯合稱蒸湘,與沅水匯合稱沅湘。此其二。古人對上說早有懷疑:“沅水則不與湘會而自入于洞庭”,“三湘之名,恐未必由此。”沅湘之稱可能來源于屈原的賦,如《離騷》有“濟沅、湘以南征兮”,《九歌》有“令沅湘兮無波”句。近代一般把“三湘”作為湘東、湘西、湘南三地區的總稱,泛指湖南。此其三。湘江與漓江同源,剛分開的一段叫漓湘;湘水流至永州與瀟水會合,叫瀟湘,永州以上為湘江上游;到衡陽又匯會蒸水,叫蒸湘,為湘江中游,衡陽以下為下游。此其四。雖然,現代學者已考證,湘、漓并不同源,但此說代表湘水的不同河段,泛指湘水流域,作為湖南的代稱。潺湲(chán yuán):水慢慢流動的樣子。
西陽半規:西陽謂西落之日,其半為峰所蔽,僅見其半,如半規然。謝靈運詩:“遠峰隱半規。”
澄湖練明,遙海上月:與《赤壁賦》人影在地仰見明月語意同為倒語。若說遙海上月澄湖練明,仰見明月人影在地,語意一順,意味大減。王琦按:“太白故鄉在西蜀,而荊、吳則其東也,燕地居北,越地居南,蓋登高而遍覽四方之意。翻作兩層抒寫,便覺變幻不可測。”
嫋嫋:即裊裊,微風吹拂的樣子。屈原《九歌·湘夫人》:“嫋嫋兮秋風。”
窮溟:即莊子所說窮發的北溟海。鰲:傳說中海里的大鱉。滄洲:滄海中之洲渚。古人說: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列子》:“龍伯之國有大人,舉足不盈數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釣而連六鱉。”
讬些:語氣辭,楚地人講的咒語結尾常用“些”。屈原《楚辭·招魂》:“歸來歸來,不可以讬些。”
蓬丘:蓬萊山,神話中渤海里仙人居往的山。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為醉時寫就,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早發白帝城》等。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曹雪芹《詠白海棠》”的原文翻譯 2、“李清照《慶清朝·禁幄低張》”的原文翻譯 3、“楊萬里《臘前月季》”的原文翻譯 4、“周邦彥《六丑·薔薇謝后作》”的原文翻譯 5、“柳永《受恩深·雅致裝庭宇》”的原文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