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經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為大家整理了潘閬《酒泉子·長憶觀潮》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酒泉子·長憶觀潮》原文
《酒泉子·長憶觀潮》
潘閬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酒泉子·長憶觀潮》譯文
我經常回憶錢塘江觀潮的情景,滿城的人爭先恐后的向江上望去。潮水涌來時,仿佛大海都空了,潮聲像一萬面鼓齊發,聲勢震人。
踏潮獻技的人站在波濤上表演,手中拿著紅旗卻絲毫沒被水打濕。此后曾多次夢到觀潮的情景,夢醒時心里仍然覺得驚心動魄。
《酒泉子·長憶觀潮》的注釋
酒泉子:原為唐教坊曲,以酒泉郡地名作曲名,后用為詞牌名。《金奩集》入“高平調”。有兩體,一為溫庭筠體,為詞牌正格;二為潘閬體,又名《憶余杭》。
長:通假字,通“常”,常常、經常。
郭:外城,這里指外城以內的范圍。
萬面鼓聲中:將潮來時,潮聲像萬面金鼓,一時齊發,聲勢震人。
弄潮兒:指朝夕與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戲水的少年人。喻有勇敢進取精神的人。
向:朝著,面對
紅旗:紅色的旗幟。
覺:睡醒。
尚:還(hái),仍然。
心寒:心里感覺很驚心動魄。
簡短詩意賞析 此詞對于錢塘江涌潮的描繪,可謂匠心獨遠,別具神韻。詞中“來疑滄海盡成空”一句采用夸張手法,濃墨重彩,大開大闔,感染力甚強。上片第二句的“爭”、“望”二字,生動地表現了人們盼潮到來的殷切心情,從空間廣闊的角度進行烘托與大潮的壯觀結合得甚為密切。結拍言夢醒后尚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壯意象。前后的烘托與中間重點描寫當中的夸張手法配合緊密,使全詞的結構渾然一體。 作者簡介 潘閬(?~1009)宋初著名隱士、文人。字夢空,一說字逍遙,號逍遙子,大名(今屬河北)人,一說揚州(今屬江蘇)人。性格疏狂,曾兩次坐事亡命。真宗時釋其罪,任滁州參軍。有詩名,風格類孟郊、賈島,亦工詞,今僅存《酒泉子》十首。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辛棄疾《鵲橋仙·贈鷺鷥》”的原文翻譯 2、“高適《塞上聽吹笛》”的原文翻譯 3、“楊萬里《昭君怨·賦松上鷗》”的原文翻譯 4、“吳文英《雙雙燕·小桃謝后》”的原文翻譯 5、“秦觀《念奴嬌·過小孤山》”的原文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