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經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為大家整理了孟浩然《登江中孤嶼贈白云先生王迥》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登江中孤嶼贈白云先生王迥》原文
《登江中孤嶼贈白云先生王迥》
孟浩然 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嶼出。回潭石下深,綠筱岸傍密。 鮫人潛不見,漁父歌自逸。憶與君別時,泛舟如昨日。 夕陽開返照,中坐興非一。南望鹿門山,歸來恨如失。 《登江中孤嶼贈白云先生王迥》譯文
江上碧波蕩漾清水悠悠,江水退去露出小島沙洲。
巖石下潭水漩流不見底,綠油油細竹傍岸長得稠。
鮫人潛在潭底不見蹤影,漁翁唱起棹歌自在優游。
回想起與您分手的時候,泛舟的情景就像在昨日。
夕陽斜照著傍晚的景物,獨坐在小島上興味無窮。
向南方遙望家鄉鹿門山,歸來滿腹都是別緒離愁。
《登江中孤嶼贈白云先生王迥》的注釋
江中孤嶼:當是澗南園附近漢江中的一個小島。王迥:號白云先生,行九,家住襄陽鹿門山,有時賣藥,是孟浩然的好友,兩人關系相當密切。
沙嶼:沙灘和小島,泛指小沙島。
筿(xiǎo):又作“筱”,細竹子。傍:一作“邊”。
鮫(jiāo)人:又作“蛟人”,神話傳說中居于海底的怪人。
漁父(fǔ):漁翁。父,老人的通稱。歌自逸:一作“自歌逸”。
開晚照:一作“門返照”,又作“開返照”。
鹿門山:在今湖北省襄陽市東南。《清一統志·湖北·襄陽府》:“鹿門山,在襄陽縣東南三十里。《襄陽記》:‘鹿門山,舊名蘇嶺山,建武中,襄陽侯習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夾神道口,俗因謂之鹿門廟,遂以廟名山也。’”
如:一作“相”。
簡短詩意賞析 此詩可分三部分。前六句為一部分,描寫詩人漢江泛舟和登江中孤嶼的情景。先寫潮水退后,清悠悠的漢水中,小島顯得更加突兀。這兩句詩扣題面而不直接寫登孤嶼,而只以“水落沙嶼出”暗示。緊接著重寫漢江:大石下的回水潭,深不可測。岸邊的翠竹,密密匝匝。傳說中的鮫人,潛伏在水中。江上的漁父唱著歌兒,怡然自得。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歸隱終身。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開元二十五年(737)張九齡招致幕府,后隱居。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于詩人的自我表現。孟浩然的詩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后人把孟浩然與盛唐另一山水詩人王維并稱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傳世。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辛棄疾《鵲橋仙·贈鷺鷥》”的原文翻譯 2、“高適《塞上聽吹笛》”的原文翻譯 3、“楊萬里《昭君怨·賦松上鷗》”的原文翻譯 4、“吳文英《雙雙燕·小桃謝后》”的原文翻譯 5、“秦觀《念奴嬌·過小孤山》”的原文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