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經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為大家整理了章碣《焚書坑》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焚書坑》原文
《焚書坑》
章碣 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焚書坑》譯文
燃燒竹帛的青煙散盡帝業也化而為虛,那怕有河關之險,也只能空空地守衛著帝王舊居。
焚書坑內的灰燼未冷,山東已發生叛亂,滅亡秦國的劉邦、項羽并不是讀書人。
《焚書坑》的注釋
焚書坑:秦始皇焚燒詩書之地,故址在今陜西省臨潼縣東南的驪山上。
竹帛:代指書籍。煙銷:指把書籍燒光。帝業:皇帝的事業。這里指秦始皇統治天下,鞏固統治地位的事業。虛:空虛。
關河:代指險固的地理形勢。關:函谷關。河:黃河。空鎖:白白地扼守著。祖龍居:秦始皇的故居,指咸陽。祖龍:代指秦始皇。
山東:崤函之東。一說指太行山之東,即為秦始皇所滅的六國舊有之地。
劉項:劉邦和項羽,秦末兩支主要農民起義軍的領袖。不讀書:劉邦年青時是市井無賴,項羽年青時習武,兩人都沒讀多少書。
簡短詩意賞析 這首詩的首句以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史實作為切入點,明敘暗議,用略帶夸張的手法揭示了焚書與亡國之間的矛盾。次句緊承首句,又從另一角度揭示秦王朝滅亡的教訓,有利天險也不能守住基業。第三句在點題的同時,進一步對焚書一事做出了評判。最后一句以議論結尾,借劉邦、項羽二人不讀書之史實抒發感慨。這首詩以史家筆法,獨辟蹊徑,把“焚書”與“亡國”看似不相關的事情聯系到一起,層層推進,自然圓轉,言辭夸張,言他人所未言,巧妙的諷刺了秦始皇焚書的荒唐行為。 作者簡介 章碣(836—905年),唐代詩人,字麗山,章孝標之子。唐乾符三年(876年)進士。乾符中,侍郎高湘自長沙攜邵安石(廣東連縣人)來京,高湘主持考試,邵安石及第。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陸游《夜泊水村》”的原文翻譯 2、“范成大《重陽后菊花二首》”的原文翻譯 3、“晏幾道《鷓鴣天·九日悲秋不到心》”的原文翻譯 4、“魏大中《臨江仙·埋沒錢塘歌吹里》”的原文翻譯 5、“吳文英《齊天樂·與馮深居登禹陵》”的原文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