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經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為大家整理了高啟《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原文
《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
高啟 大江來從萬山中,山勢盡與江流東。 鐘山如龍獨西上,欲破巨浪乘長風。 江山相雄不相讓,形勝爭夸天下壯。 秦皇空此瘞黃金,佳氣蔥蔥至今王。 我懷郁塞何由開,酒酣走上城南臺; 坐覺蒼茫萬古意,遠自荒煙落日之中來! 石頭城下濤聲怒,武騎千群誰敢渡? 黃旗入洛竟何祥,鐵鎖橫江未為固。 前三國,后六朝,草生宮闕何蕭蕭。 英雄乘時務割據,幾度戰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國,禍亂初平事休息。 從今四海永為家,不用長江限南北。 《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譯文
滔滔長江從萬山中奔騰而來,山的走勢和江的流向都是由西向東的。
而只有鐘山山勢由東向西,蜿蜒如龍,似乎要與江河相抗衡。
長江與鐘山相互爭雄,兩者之勢堪稱天下壯景。
相傳秦始皇曾在鐘山之下埋下黃金,以振“王氣”,但這里山川靈秀之氣象至今還是旺盛的。
我心中的憂思怎樣才能解開?醉著酒走上雨花臺看看。
雨花臺上,面對荒煙落日,一種曠遠迷茫的懷古之情,油然而生。
石頭城下,江水震怒洶涌,北邊的千萬鐵騎怎敢渡江?
不過吳主孫皓,打著黃旗北去洛陽,竟成俘虜,這分明是兇兆,可見連鐵索橫江都不牢固!
歷經前代吳國,后代南朝,六朝故都宮闕荒蕪,草木已繁茂!
一方霸主忙于割據稱雄,幾度廝殺之,只能使血流入江河似寒潮一般。
我這一生,遇到圣人很是幸運,起江南發兵,平定爭霸之亂,如今已得休養生息。
從此四海之內永遠一家人,長江不再用以限阻南北。
《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的注釋
金陵:今江蘇南京市。
雨花臺:在南京市南聚寶山上。相傳梁武帝時,云光法師在此講經,落花如雨,故名,這里地勢高,可俯瞰長江,遠眺鐘山。
“山勢”一句:這句說,山的走勢和江的流向都是由西向東的。
鐘山:即紫金山。
“欲破”一句:此句化用《南史·宗愨(què)傳》“愿乘長風破萬里”語。這里形容只有鐘山的走向是由東向西,好像欲與江流抗衡
“秦皇”二句:《丹陽記》:“秦始皇埋金玉雜寶以壓天子氣,故名金陵”。瘞(yì),埋藏。佳氣,山川靈秀的美好氣象。蔥蔥,茂盛貌,此處指氣象旺盛。王,通“旺”。
郁塞:憂郁窒塞。
城南臺:即雨花臺。
坐覺:自然而覺。坐,自,自然。
石頭城:古城名,故址在今南京清涼山,以形勢險要著稱。
黃旗入洛:三國時吳王孫皓聽術士說自己有天子的氣象,于是就率家人宮女西上入洛陽以順天命。途中遇大雪,士兵怨怒,才不得不返回。 此處說“黃旗入洛”其實是吳被晉滅的先兆,所以說“竟何祥”。
鐵鎖橫江:三國時吳軍為阻止晉兵進攻,曾在長江上設置鐵錐鐵鎖,均被晉兵所破。
三國:魏、蜀、吳,這里僅指吳。
六朝:吳、東晉、宋、齊、梁、陳均建都金陵,史稱六朝。這里指南朝。
蕭蕭:冷落,凄清。
英雄:指六朝的開國君主。
務割據:專力于割據稱雄。務,致力,從事。
圣人:指明太祖朱元璋。
事休息:指明初實行減輕賦稅,恢復生產,使人民得到休養生息。事,從事。
⒇四海永為家:用劉禹錫《西塞山懷古》“從今四海為家日”句,指全國統一。
簡短詩意賞析 這首詩以豪放、雄健的筆調描繪鐘山、大江的雄偉壯麗,在緬懷金陵歷史的同時,發出深深的感慨,把故壘蕭蕭的新都,寫得氣勢雄壯;抒發感今懷古之情的同時,又表達了對祖國統一的喜悅。 作者簡介 高啟(1336-1374),漢族,元末明初著名詩人,文學家。字季迪,號槎軒,長洲(今江蘇蘇州市)人。元末隱居吳淞青丘,自號青丘子。高啟才華高逸,學問淵博,能文,尤精于詩,與劉基、宋濂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杰”,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初明四杰”。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明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力辭不受。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啟曾為之作《郡治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著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納蘭性德《菩薩蠻·新寒中酒敲窗雨》”的原文翻譯 2、“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的原文翻譯 3、“韋莊《菩薩蠻·紅樓別夜堪惆悵》”的原文翻譯 4、“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的原文翻譯 5、“戴復古《賀新郎·寄豐真州》”的原文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