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經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為大家整理了陸游《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原文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
陸游 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臺。悲歌擊筑,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云開。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譯文
秋意來到邊城,聲聲號角哀鳴,平安烽火映照著高興亭。擊筑高歌,站在高處把酒灑向國土,引起了收復關中的無限興致。
誰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層層的暮云都推開?灞橋邊的如煙翠柳,曲江池畔的美麗樓臺,應該在月下佇立,等待著我軍收復失地,勝利歸來。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的注釋
秋波媚:詞牌名。雙調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韻,后片兩平韻。
高興亭:亭名,在南鄭(今屬陜西)內城西北,正對當時在金占領區的長安南山。南鄭地處南宋抗金前線,當時陸游在南鄭任上。
角聲:行軍打仗用的鼓角之聲。
烽火:古代邊防措施,于高峰處建臺,鎮守士卒于敵炬,白晝舉煙,夜間置火,警視軍民作好防御和迎敵準備。后又有每日處夜放煙一炬,謂之平安火。此指報前線無事的平安烽火。高臺:本處指高興亭。
筑:古代的一中弦樂器。
酹(lèi)酒:把酒灑在地上的祭祀儀式。
灞橋:在今陜西西安城東。唐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為唐代長安名勝。
曲江:池名,在今陜西西安東南。為唐代以來的游覽勝地。
應:應該。人:指宋軍,也包括作者。
簡短詩意賞析 詞的上片寫秋天來到邊城,鼓角聲充滿悲哀,首句一個“哀”字充分表達了詞人對國土淪喪的惋惜和悲哀。下片從上片的“憑高”和“此興悠哉”過渡,全面表達了“高興”的“興”。整首詞由“哀”到“興”,反映了作者的樂觀主義精神和愛國壯志。 作者簡介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宰臣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納蘭性德《菩薩蠻·新寒中酒敲窗雨》”的原文翻譯 2、“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的原文翻譯 3、“韋莊《菩薩蠻·紅樓別夜堪惆悵》”的原文翻譯 4、“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的原文翻譯 5、“戴復古《賀新郎·寄豐真州》”的原文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