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經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為大家整理了蘇軾《南鄉子·送述古》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南鄉子·送述古》原文
《南鄉子·送述古》
《南鄉子·送述古》譯文蘇軾 回首亂山橫。不見居人只見城。誰似臨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來送客行。 歸路晚風清。一枕初寒夢不成。今夜殘燈斜照處,熒熒。秋雨晴時淚不晴。
回頭看橫亙的遠山,已看不見城中的人影,只隱隱看見一座城。誰像那臨平山上的高塔,亭亭佇立,迎送往來的客人。
回家的路上,晚風凄清,枕上初寒,難以入眠。今夜殘燈斜照,微光閃爍,秋雨雖停但淚還未盡。
《南鄉子·送述古》的注釋
述古,陳襄字,蘇軾好友,福建閩侯人。蘇軾赴杭州通判任的第二年,即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陳襄接替前任杭州太守沈立之職,熙寧七年(1074),瓜代期滿,陳襄移任南都(今河南商丘南),蘇軾作此詞送別。
不見居人只見城:取自唐·歐陽詹《初發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中的“驅馬覺漸遠,回頭長路塵。高城已不見,況復城中人”,謂城、人皆不可見。此謂見城不見人(指述古),稍作變化。
臨平山,在杭州東北。蘇軾《次韻杭人裴惟甫詩》“余杭門外葉飛秋,尚記居人挽去舟。一別臨平山上塔,五年云夢澤南州”,臨平塔時為送別的標志。
亭亭,直立的樣子。
歸路,回家的路上。
熒熒,既指“殘燈斜照”,又指淚光,比喻貼切新穎。這里指殘燈照射淚珠的閃光。
簡短詩意賞析 詞的上片回敘分手后回望離別之地臨平鎮和臨平山,抒寫了對往事無限美好的回憶和對友人的依戀之情。下片寫詞人歸途中因思念友人而夜不成眠。晚風凄清,枕上初寒,殘燈斜照,微光閃爍,這些意象的組接,營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圍,烘托了作者的凄涼孤寂心境。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歐陽修《玉樓春·去時梅萼初凝粉》”的原文翻譯 2、“辛棄疾《念奴嬌·洞庭春晚》”的原文翻譯 3、“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的原文翻譯 4、“王昌齡《從軍行七首》”的原文翻譯 5、“毛澤東《虞美人·枕上》”的原文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