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詩韻。詩詞讓我們感受到了流彩華章之美,比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短短幾個字就能將讀者帶入意境,那么,你知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意思是什么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哪里嗎?下面為大家整理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出處及賞析,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什么意思? 能了解他人的人是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是聰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哪里? 此詩句出自春秋時期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三章》。全文如下: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譯文 能了解他人的人是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是聰明。能戰勝別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戰勝自己的人更加強大而不可戰勝。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堅持力行的人有志向。不喪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身雖死而"道"猶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長壽。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全文賞析 中國有一句話,叫"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話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自知者明",就是說能清醒地認識自己、對待自己,這才是最聰明的,最難能可貴的。在本章里,老子提出精神修養的問題。任繼愈說,這一章"宣傳了一系列消極、保守、反省的精神修養觀點","還宣傳精神勝利法,說什么死而不亡是長壽,這些都是唯心主義的思想。"(任繼愈《老子新譯》)對于這種觀點,有學者表示不同意,例如張松如認為,老子所說的這種觀點"為什么是唯心主義呢,難道'死而不亡'是'有鬼論'嗎?"他認為,這是見仁見智,人各有心。他認為個人的精神修養,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強、富、志、久、壽這些品格和素質,這些都具有積極的意義。老子極力宣傳"死而不亡",這是他一貫的思想主張,體現"無為"的思想主旨。"死而不亡"并不是在宣傳"有鬼論",不是在宣揚"靈魂不滅",而是說,人的身體雖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這當然可以算做長壽了。 清末民初對《道德經》也有研究的著名學者梁啟超,他曾說,人的肉體壽命不過區區數十載,人不可能長生不老,但人的精神則可以永垂不朽,因為他的肉體雖然消失了,而他的學說、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卻會長期影響當代及后代的人們,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梁啟超的這種觀點,應該講主要所受的不是佛學的影響而是受到老子思想的影響。 作者簡介 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老聃(dān)(約前571~前471),字伯陽,謚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此地本是封于西周的陳國,今河南鹿邑,安徽渦陽存有爭議)人。我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 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推薦閱讀: 1、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的意思 2、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意思 3、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意思 4、“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的意思 5、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意思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