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經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為大家整理了潘希白《大有·九日》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有·九日》原文
《大有·九日》
潘希白
戲馬臺前,采花籬下,問歲華、還是重九。恰歸來、南山翠色依舊。簾櫳昨夜聽風雨,都不似、登臨時候。一片宋玉情懷,十分衛郎清瘦。
紅萸佩、空對酒。砧杵動微寒,暗欺羅袖。秋已無多,早是敗荷衰柳。強整帽檐欹側,曾經向、天涯搔首。幾回憶,故國莼鱸,霜前雁后。
《大有·九日》譯文
古老的戲馬臺前,在竹籬下采菊釀酒,歲月流逝,我問今天是什么時節,才知又是重九。我正好歸來,南山一片蒼翠依舊,昨夜在窗下聽著風雨交加,都不像登臨的時候。我像宋玉一樣因悲秋而愁苦,又像衛玠一般為憂時而清瘦。
我佩戴了紅色的茱萸草,空對著美酒,砧杵驚動微寒,暗暗侵逼衣袖。秋天已沒有多少時候,早已是滿目的殘荷衰柳。我勉強整理一下傾斜的帽檐,向著遠方連連搔首。我多少次憶念起故鄉的風物。莼菜和鱸魚的味道最美時,是在霜凍之前,鴻雁歸去之后。
《大有·九日》的注釋
大有:周邦彥創調。小石調,調見《片玉集》。雙調九十九字,前段八句四仄韻,后段十句五仄韻。
采花籬下:用陶潛“采菊東籬下”詩意。
宋玉情懷:即悲秋情懷,宋玉作《九辯》悲愁。
衛郎:及衛玠,字叔寶,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北)人,晉朝玄學家、官員,中國古代四大美男之一。
砧杵(zhēn chǔ):搗衣石和棒槌。亦指搗衣。
“帽檐”句:用孟嘉龍山落帽事。欹(qī),傾斜。
莼鱸(chún lú):鱸魚與莼菜。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識鑒》載﹕晉張翰在洛﹐見秋風起而思故鄉莼鱸﹐因辭官歸。后因以"鱸莼"為思鄉之典。
霜前雁后:杜甫詩:“故國霜前北雁來。”
簡短詩意賞析 這首詞寫重陽節有感陰歷九月九日為重陽節,現今亦是“老人節”了。詞上闋開頭用宋武帝重陽登戲馬臺及陶潛重陽日把酒東籬的事實點明節令。接著表達向往隱逸生活的意趣。“昨夜”是突現未歸時自己悲秋的情懷和瘦弱身體,以及“歸來”得及時和必要。下闋第一句承開頭詠重陽事,暗含自嘆老大傷悲之意。“幾回憶”三句亦是尚未歸來時心情。反復推挪與呼應,最后歸結于“天涯歸來”者對當年流落時無限愁情的咀嚼。 作者簡介 潘希白,字懷古,號漁莊,永嘉人(今浙江湖州人)。南宋理宗寶祐元年(1253)年中進士。存詞1首。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納蘭性德《菩薩蠻·新寒中酒敲窗雨》”的原文翻譯 2、“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的原文翻譯 3、“韋莊《菩薩蠻·紅樓別夜堪惆悵》”的原文翻譯 4、“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的原文翻譯 5、“戴復古《賀新郎·寄豐真州》”的原文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