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詩韻。詩詞讓我們感受到了流彩華章之美,比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短短幾個字就能將讀者帶入意境,那么,你知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意思是什么嗎?“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出自哪嗎?下面為大家整理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出處及賞析,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什么意思? 指如果沒有長遠的考慮,就必定會有馬上到來的憂患。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出自哪里? 此句出自春秋時期孔子及其弟子《論語·衛靈公》。全文如下:
《論語·衛靈公》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衛靈公》譯文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意指人如果沒有長遠的考慮,就必定會有近在眼前的憂患。該成語在句中多作分句,或獨立成句,也作定語。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全文賞析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孔子說這句話的真義是在治國上。《周易·系辭》云:"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朱熹也引《皇疏》注曰:"人當思漸慮遠,防于未然,則憂患之事不得近。"從政的君子,要目光遠大,不能短視近視,只看到眼前的事,要防患于未然,決勝于千里之外。 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自古以來就是治國平天下的一個基本思想,這也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別的不說,單就可持續發展來講,就有很多值得研究與反思的問題。 從生活的層面講,凡是看得想得長遠些,看得深些,總歸是沒有壞處的。人活著,從不思考,不為前邊和未來的事謀劃,斷不可能。在謀劃和思考的過程中,總要設想到一些困難和不如意的方面,從而籌劃如何去解決。把困難和不利的因素想得充分些,使事情更順利些美好些,這也是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本質特征。可惜人往往事到臨頭,或因得意或因煩悶而只顧眼前,把"遠慮"忘得干干凈凈。天下的"后悔藥"絕大多數都是這樣造成的。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說話前先有準備,就不會語義不通;做事前先有準備,就不會遭遇困難;行動前先有準備,就不會后悔。只有做到遠慮,辦事才會比較順暢,才會遇到較少困難。 推薦閱讀: 1、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的意思 2、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意思 3、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意思 4、“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的意思 5、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意思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