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戰國時期會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究竟是什么原因讓這一景象形成?百家爭鳴又對后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就這些問題十萬個為什么欄目為您做了詳細的解答。![]() 在春秋戰國時代,雖然戰爭不斷,但卻是歷史上少有的文化繁榮時代,儒家、道家、墨家、兵家、縱橫家等等的始祖和經典典籍都出現在這個時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諸多的文化和思想一直影響至今。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彼此詰難,相互爭鳴的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較為著名的不過幾十家而已。歸納而言只有10家被發展成學派。 西漢劉歆在《七略·諸子略》中將小說家去掉,稱為“九流”。俗稱“十家九流”就是出自這里。 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同期古希臘文明交相輝映;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但至漢武帝時,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為正統,統治漢族思想、文化兩千余年。 百家爭鳴景象的形成 春秋戰國社會處于大變革大動蕩時期,各諸侯國為富國強兵,招賢納士。經濟上,鐵器牛耕推廣,生產力提高,社會經濟發展,提供物質條件。在科技上,天文學,醫學等科技取得較大進步。在文化上,私學興起,形成許多學者和思想流派。這是百家爭鳴形成的原因。諸子百家的學說在政治思想文化領域對后世影響深遠。 在這個時期,社會發生了急劇的變化,歷史由分裂走向統一,針對社會的急劇變化,各學派熱烈爭辯,著書立說,闡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張。 代表各階級、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企圖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或提出主張。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詰難,于是出現了思想領域里“百家爭鳴”的局面。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出現,正是上述社會與階級關系在我國古代思想意識形態上的反映。而這種"百家爭鳴"的出現,則又是有其特殊的歷史環境的。春秋晚期與戰國初期,各諸侯國先后進行了變法改革。這些都是新興地主階級利用政權的力量來改變奴隸制的生產關系,建立新的社會秩序,從而完成封建化的過程。到戰國時期,由于各國處于封建割據的狀態,統一的封建政權還沒有形成。新興地主階級在各諸侯國都把主要精力用于政治、經濟、軍事方面的變法改革,以致于地主階級的意識形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落后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其他方面。由于居于統治地位的地主階級,本身政權還不鞏固,他們的思想也還沒有形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這就為諸子百家的爭鳴局面的出現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春秋中后期至戰國時期社會的各階級、階層的思想家,都能夠自由地著書立說和四處奔走宣傳自己的思想和主張,并不受到地主階級統治思想的排擠和束縛。而一旦地主階級統治思想確立,封建大一統的國家形成,就很難再出現春秋戰國時期那樣的“百家爭鳴”的盛況了。 ![]() 其一,政治因素。當時處于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各諸侯國林立紛爭。各諸侯國的國君為了在爭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競相招賢納士,運用不同思想學說以使自己的國家富足強大起來。這便給百家爭鳴創造了一個寬松的學術氛圍。 其二,經濟因素。當時經濟有了極大發展,這使得有某些人成為有閑階層,有時間從事自己的學術活動。 其三,科技因素。科學技術取得了較大進步,如天文學、數學、光學、聲學、力學、醫學等方面在當時均達到較高水平。這些科技成果標志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豐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 其四,文化因素。當時“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其結果是打破“學在官府”的局面,使原來有貴族壟斷的文化學術向社會下層擴散,下移于民間(這種歷史現象被稱為“文化下移”),致使“私學勃興”。 其五,學術自由因素。各學術團體于政治權勢是相對于獨立的。他們雖從不同的社會集團的利益出發,紛紛著書立說,議論時事,闡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們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個政治權勢集團,而是“用我則留,不用我則去”。 此外,各個學派之間、同一學派的不同流派之間,既相互斗爭又相互學習和借鑒。這也是促成百家爭鳴的另一重要因素。 在什么情況下百家爭鳴上演了? 春秋戰國時期文化輝煌,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社會大變革時代為各個階級、集團的思想家們發表自己的主張、進行“百家爭鳴”提供了歷史舞臺;同時,它也有賴于多種因素的契合。 1、禮崩樂壞的社會大變革,將原本屬于貴族最底層的士階層從沉重的宗法制羈絆中解放出來,在社會身份上取得了獨立的地位,而汲汲于爭霸事業的諸侯對人才的渴求,更助長了士階層的聲勢。士的崛起,意味著一個以“勞心”為務、從事精神性創造的專業文化階層形成,漢民族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們的深刻影響。 2、激烈的兼并戰爭打破了孤立、靜態的生活格局,文化傳播的規模日盛,多因素的沖突、交織與滲透,提供了文化重組的機會。 3、創造性的精神勞動,從而為道術“天下裂”提供了前提條件。 4、隨著周天子“共主”地位的喪失,世守專職的宮廷文化官員紛紛走向下層或轉移到列國,直接推動私家學者集團興起。 正是如上種種條件的聚合,為漢民族的精神發展創造了一種千載難逢的契機。氣象恢宏盛大的諸子“百家爭鳴”,正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百家流派代表有這些: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小說家、方技家、農家等。 百家爭鳴的歷史影響 基本上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思想解放運動,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各家之間互相辯駁,又互相影響,互相取長補短,有力地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發展。 “百家爭鳴”代表人物 儒家:孟 軻 墨家:墨 翟 道家:莊 周 法家:韓 非 名家:公孫龍 兵家:孫 臏 農家:許 行 說起《詩經》,大多數人的印象就是“語句優美,形式工整”,殊不知《詩經》作為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反映了周代人民的社會生活,那么為什么說《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