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說到“圣人”大家會不自覺的想到孔夫子,那為什么稱孔夫子是“圣人”?被稱為“圣人”的孔子又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呢,下面就一起來了解圣人孔子。 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出現了一位被稱為“圣人”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他就是孔子。孔子的本名叫孔丘,別名叫仲尼,“子”是當時人們對于有學識、有名望的人的尊稱。孔子從小就勤奮好學,立志要做一個博學多識的人。到了30歲左右,孔子成了魯國最有學問的人,名氣也越來越大,許多人都愿意把孩子送到他那里去讀書。孔子一生中收了3000多弟子,出名的有72人。孔子對弟子要求既嚴格,又寬厚,對弟子的行走、坐立、禮貌等等生活習慣都有嚴格的規定,但平時他和弟子一起生活,一起學習,一起討論問題,師生之間很友好,是名符其實的教育家。孔子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征,稱之為“圣人”是大家所能接受的,他的思想在現代仍有很深的影響。 ![]() 為什么稱孔夫子是“圣人”? 這第一個,就是孔子的容貌。孔子可謂是“奇人異相”。他身高196.8cm,相當于古代版的“姚明”。孔子剛出生下來的時候,頭頂中間凹陷,就好像是一個山丘,他的母親看到后以為是一個怪物,甚至差一點將他拋棄。 長大后的孔子容貌上也存在著多種缺陷,包括鼻孔外翻,眼睛凸出,大暴牙齒,大耳垂肩,雙手過膝,身材不勻等特征。但是這些僅僅是孔子的外部形象,“人不可貌相”,只要與孔子接觸過的人,都會被他溫和而充滿正氣,威嚴而不兇猛,謙虛而和氣的內在氣質強烈吸引。 這第二個,就是孔子勇武過人。他遠非后世某些人認為的文弱書生的形象。《呂氏春秋》記載:“孔子之勁,舉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以孔子的力量,能夠徒手打開沉重的城門。但是他從來不炫耀武力,不肯因為力氣大,聞名于天下。 史書記載,孔子的父親孔叔梁,就是當時魯國著名的武士,他力大無窮,曾立過兩次戰功。其中有一次,他單臂托住城門,讓困陷城內的戰友安全撤出,從而威名遠振。孔子的勇武,也許就是家傳基因吧。 ![]() 《淮南子》一書,也曾描寫孔子,說他的勇猛,超過當時著名的勇士孟賁。孟賁何許人也?《東周列國志》描述其:“水行不避蛟龍,陸行不避虎狼,發怒吐氣,聲響動天。” 孟賁曾經在野外看見兩牛相斗,他就從中間分開它們。一牛當場被摔倒,另一牛還在抵抗。孟賁大怒,按住此牛頭,用右手把牛角生生地拔出來,角出牛死。人畏其勇,莫敢與抗。孔子比孟賁都厲害,其勇武可想而知。 這第三點,對于現代社會那是十分有用的,就是孔子的酒量驚人。《論語·鄉黨篇》說“惟酒無量,不及亂。”意思是說,孔子的酒量是沒有限度的,從來沒有醉到過胡言亂語的程度。這句話說明,孔子酒量深不可測,他曾周游列國,豪宴百次,以一擋十,但是從來就沒有喝醉過,誰也不知道孔子能喝多少酒。孔子的酒量,在《孔從子·儒服》中被透露:“堯舜千鐘,孔子百觚;子路嗑嗑,尚飲十榼。古之圣賢,無不能飲者。”這里的鐘,是古代的酒器,自鐘而注入酒杯之中,說明鐘應該比酒杯的容量小些。而觚就不同了,它長身細腰,口部呈大喇叭形,底部呈小喇叭形。在其盛行的商代和西周初期,能夠用觚飲酒,基本上就可以稱為海量了,相當于我們現代的“對瓶吹”。子路飲酒的榼,就像我們現代盛酒用的木桶。大家知道,子路是習武之人,豪爽義氣,用木桶喝酒,這也是帥呆了!堯舜,孔子,子路,都是古代的圣賢,同時他們的酒量,也是讓人咋舌的。 還有第四點,孔子鐵腕治政。孔子青年時代曾做過管理倉庫、牧場之類的小官,他事無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學識,很快得到不斷提拔。孔子51歲的時候,被任命為山東魯國的濟寧市市長,政績非常顯著。一年后又升任魯國的建設部部長,接著很快又被委任為魯國的公安部部長兼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孔子56歲時,又升任為魯國的代總理。由于孔子升遷過快,不符合當時官員晉升標準,因此只能先成為代總理。孔子執政時,將擾亂政事的貪官污吏少正卯殺掉,以嚴肅法紀,因而名動一時。由此看出,孔子不是后世某些人認為的迂腐不堪的學究,而是賞罰分明的“鐵腕”政治家。 中國古代名篇《千字文》有言“克念作圣”,直譯為“克制私欲,能成圣人。”孔子是一位圣人,他不但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而且有以上四個冠絕古今的優點,卻讓后人鮮為人知,說明了孔子能夠克制私欲,這也是成為圣人最基本的要素。現代美國學者邁克爾·哈特在其所著的《歷史上最有影響的100人》一書中,將孔子排名第五位。排名第一位穆罕默德, 是伊斯蘭教的“先知”;第三位耶穌,是基督教的救世主;第四位釋迦牟尼,是佛教的佛主;除了排名第二位牛頓是科學家外,排名在孔子前面的是“非神即主”,由此可見,孔子的地位在世界范圍內,也是神圣而且崇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