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作者司馬遷在遭受極刑以后依舊忍辱負重,將這篇巨著擺在世人面前,究竟是什么樣的動力讓司馬遷忍辱著《史記》呢?下面我們來一探究竟。 魯迅稱贊《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 眾所周知,《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所著,司馬遷用了13年的時間,完成了這部經典的史學巨著(當然,說18年、16年完成此書也不錯,那是把司馬遷受命之后,醞釀構思、搜集資料乃至參閱皇家檔案的準備過程也計算在內了),在這部巨著的背后卻也有著許多曲折的故事。司馬遷子承父業,早年間就在全國各地游歷,收集各地風土人情,從百姓口中了解古事舊聞,使司馬遷獲得了大量的知識,積累了大量的寫作素材,為后期的寫作打下了重要基礎。 ![]() 但人生的小船說翻就翻了!公元前98年,李陵戰敗被迫投降匈奴,還做了匈奴單于的駙馬爺。漢武帝對此十分生氣,但司馬遷并沒有逢迎漢武帝的意思,在司馬遷那兒,除了投降一事外,李陵可以說是個完美的人。司馬遷說自己與李陵同在朝中為官,相互間關系一般,志趣也不同,更沒有酒桌上的交情,但觀其人,講孝道、守信義,為國家可以不計生死,正因為李陵不是那種“壞透了”的叛徒,所以司馬遷才斗膽向漢武帝為李陵解釋求情,說李陵孝敬父母,忠君愛國,投降是無奈之舉,而漢武帝卻下令將司馬遷逮捕入獄,以至于后來被處以宮刑。 司馬遷遭受遭受宮刑之后,經受著身體摧殘的同時也飽受著精神上的折磨和巨大的人格侮辱,甚至想一死了之,但他想到了父親臨死前交代自己的事情還未完成,自己身上還肩負著振興家族的使命,不甘心就這樣死去,想到了古代的賢人如周文王被關在羑里,寫就《周易》;屈原遭到放逐,寫就《離***》;左丘明失明,寫就《國語》;孫臏被剜掉膝蓋骨,寫就《孫臏兵法》,其他等等,大都是古人在心情憂憤的情況下寫成的。既然那么多著名的作品,成就于作者心里有郁悶,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時候寫出來的,我為什么就不能這樣子呢?于是司馬遷選擇了受盡摧殘與屈辱的活下來。于是,他把從傳說中的黃帝時代開始,一直到漢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為止的這段時期的歷史,編寫成了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字的史學巨著《史記》,給后世留下了一份無價的中華文化瑰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