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4月12日,蘇聯航天員尤里·加加林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地球人。他所搭乘的飛船將他送到了320千米高的軌道上,繞行地球一圈后返航。他對太空景觀有著如下的描述:“盡管天空非常暗,但地球是藍色的,而且看起來十分清澈”。根據宇宙飛船所拍攝的地球照片和宇航員在太空中的親眼所見的情景,地球的確是一個藍色星體。![]() 為什么在太空看地球會是藍色的呢? 首先地球上海洋與陸地的大小來看,地球表面積為5.1億平方千米,而海洋就占了地區表面積的 71%,相當于陸地面積的2.5倍。人類大多數生活在北半球,北半球占據著全球陸地的三分之二。但你知道嗎?盡管北半球陸地面積很大,但它僅占北半球總面積的40%,其余60%的地方都是海洋。在南半球、東半球和西半球的海洋面積也都比陸地大。這些數據表明,在地球的任何部位海洋都是主體。 地球上海洋的平均深度將近4000米,蓄積水量達133. 8億立方米,占地球水圈總水量的96.5%。和陸地不同,海洋是一個連續的整體,與各大洋相連,形成統一的世界大洋,陸地則就是漂浮在海洋上的船只一樣。 因為海洋廣闊而連續,水色偏藍,因此在太空看地球,它就成了美麗的藍色星體。 ![]() 為什么海水是藍色的? 海水呈藍色是由太陽光的組成和海水的性質決定的。太陽光由紅、橙、黃、綠、青、藍、紫7種成分組成。 依照它們波長的長短從左到右依次排列起來,最長的紅光在左,最短的紫光在右。進人水中的光線在傳播過程中會被水吸收。水對光的吸收與光的波長有關,即水具有選擇吸收性。水對波長較長的光吸收顯著,對波長較短的吸收不明顯。紅光、橙光和黃光在不同的深度時均被吸收了,紫色光的波長很短,大多被海面反射出去了;只有藍光及其附近的綠光、青光可以穿入海水,在海水中折來折去,又經過水分子充分散射,便將海水映照成藍色了。 同時,由于海水中存在著大量鹽離子,增強了光線的散射作用,使海水呈現蔚藍色。 ![]() 為什么天空是藍色的? 大家都知道,大氣是沒有顏色的,但是當太陽光進入大氣層后,大氣會將太陽光向四周散射。太陽光是有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的光組成的,其中紅光波長最長,紫光波長最短。波長比較長的紅光透射性最大,能夠直接透過大氣射向地面,橙、黃、綠光也比較容易透過大氣,而波長比較短的藍、靛、紫等顏色的光,卻很容易被大氣散射而無法透過大氣層。在短波中,藍光能量最大,散射出來的光波也最多,被散射了的藍光布滿天空,就使天空呈現出一片藍色了。 ![]() 水星沒有水為什么還叫水星? 水星雖然叫水星,表面卻連一滴水也沒有。即使我們好心地給“干渴”的水星送水,這些水在太陽的炙烤下也會快速動起來,逃離水星表面。那水星沒有水為什么還叫水星呢? 這就不得不說水星名字的來歷,在西方古羅馬人看到水星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最少,運行得最快,所以把希臘神話中一個跑得最快的信使“墨丘利”的名字給了水星。 在中國,古時盛行用陰陽五行說把宇宙簡化成陰陽兩大系統,揭示自然萬物的構成變化,“陰陽者,天地之道也”。為反映陰陽兩大系統的動態變化,又引伸出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相克,而生水、火、木、金、土”。 于是日月的名字分別又叫太陽、太陰,五大行星又可以用五行來表示,于是就有了現在的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的名稱,它反映了炎黃子孫特有的智慧和思維方式,是華夏文化所在。 ![]() 為什么地球水多還要節約用水? 雖然說地球是個“水球”,但是,對人類威脅最大的,并非土地擁擠,而是水源短缺。 地球表面水占71%,居然水資源短缺!騙我哦?! 地球上的水,數量絕對是可觀的,達到150萬億噸。但是它絕大部分在海洋里,占水總量的96.5%;固態水——冰雪占了2.15%,分布在南北兩極和高山之巔;陸地上的水少得可憐,只占1.35%,而且大部分還是在地下。最方便人類使用的地表水,還不到總量的萬分之一。 代社會的人口增長、工農業生產活動和城市化的急劇發展,對有限的水資源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在全球范圍內,水質的污染、需水量的迅速增加以及不合理的使用,使水資源進一步短缺,水環境更加惡化,嚴重地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威脅著人類的生存。 為了喚起公眾的水意識,建立一種更為全面的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體制和相應的運行機制,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頒布,水利部確定了“中國水周”。1993年,聯合國將每年的3月22日定為“世界水日”。在每年的這一周時間,各地通過開展廣泛的宣傳教育活動,增強公眾珍惜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讓節約用水深入人心,不要讓最后一滴水成為我們的眼淚! 延伸閱讀: 如果地球停止自轉會怎樣? 為什么地球在轉動而我們感覺不到? 天空為什么是藍色的? 為什么玻璃幕墻都是藍色的? 為什么海水是藍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