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回族人,最先想到的是回族人不吃豬肉,豬肉是回族的飲食禁忌,回族人不僅不吃豬肉,而且,連“豬”字都很敏感,很多人不解回族為什么不吃豬肉,下面就來了解一下回族人的飲食及文化。![]() 回族為什么不吃豬肉? 筆者也跟很多人一樣,從小到大都有所耳聞一些原因,諸如:豬曾經救過回民的祖先,豬肉曾經幫回民度過食物危機等等。但是細想這些原因都站不住腳跟:回民談到豬都很避諱,不像是對于一個敬仰之物的態度。關于這個問題,讓我們來深入了解下真相。 回族的起源 公元7世紀中葉,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經海路和陸路來到中國的廣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內地的長安、開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紀,蒙古軍隊西征,西域人大批遷入中國,吸收漢、蒙古、維吾爾等民族成分,逐漸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民族——回族。 因此,回族社會絕大多數成員,把伊斯蘭文化看做是回族文化的“來源”,信奉伊斯蘭教,繼承自穆斯林的傳統。 古蘭經的規定 在穆斯林信奉的《古蘭經》中,關于豬肉的戒律是這樣規定的: “他只禁戒你們吃自死物、血液、豬肉、以及誦非真主之名而宰的動物;凡為勢所迫,非出自愿,且不過分的人,(雖吃禁物),毫無罪過。因為真主確是至赦的,確是至慈的。(《古蘭經》2章173節)” “你說:‘在我所受的啟示里,我不能發現任何人所不得吃的食物;除非是自死物,或流出的血液,或豬肉——因為它們確是不潔的——或是誦非真主之名而宰的犯罪物。’凡為勢所迫,非出自愿,且不過分的人,(雖吃禁物,毫無罪過),因為你的主確是至赦的,確是至慈的”。(《古蘭經》6章145節) 由此可見,在《古蘭經》中,豬肉是不潔之物,所以,被禁止食用。因為豬不愛干凈,其身上的寄生蟲是許多疾病的根源,因此從衛生角度被禁止食用。 ![]() 《古蘭經》為什么說豬肉不潔呢? 不吃豬肉并非穆斯林的專利,也不是《古蘭經》首倡禁止。往上追溯五千多年,綜觀各宗教及文化,很多地方都把豬視為不潔之物,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一、貌丑、怪異,性貪婪、愚笨。世界各民族語言在形容人貌丑、懶散、愚笨等方面都用“豬”字形容。就連我們周圍的有些人,在說某個人太笨的時候,也都開玩笑似的說“某某人太'豬'了。” 二、喜污穢。其生活區域骯臟不堪,食用的飼料也是污穢的,難與食草類動物相比。 三、性惡無常。俗話說:“虎毒不食子”,但豬一旦餓極連生豬崽也照食不誤。一般動物,即便小鳥也會與飼養它的人建立某種感情,義犬救主等動物助人的故事廣為人知,但豬卻有時連飼養它的人的嬰孩也有拱死吃掉的現象,其性較之虎狼有過之而不及。 四、亂倫交配。幼豬一旦到發情期,有的會同生養他的母(公)豬交配,繁衍后代無上下、尊幼之分。而牛羊則不會這樣。還有,豬的脖子上只有一根筋,既不能看到天,也不能回頭,穆斯林們是講究回心轉意的,而豬的這一特性和穆斯林們的這一生活習慣背道而馳,這也是穆斯林們不吃豬肉的一個原因。 豬肉本身就不是什么好東西。中醫就知道,一個病人病重的時候,醫生說:“回去燉點牛肉,羊肉補一補。”你見過醫生讓吃豬肉的嗎?豬肉是敗肉類,身體不好的吃了能把人吃死的。還有中國的職業球員,外國教練對他們第一條要求就是不吃豬肉。 五、 古今中外的醫學家都曾提出過他們的科學見解。明代醫學家李時珍人稱醫圣。他曾在其名著《本草綱目》寫道:『豬,吃不擇食,臥不擇埠,目不觀天,行如病夫。其性淫,其肉寒,其形象至丑陋,一切動物莫劣于此,人若食之恐染其性」。又說:「南豬味厚,其毒尤甚?!顾囊馑际钦f南方的豬其毒害是極大的,這自然會使人們聯想到其它地方的豬也是有害的。 關于豬的各部位對人的危害他進一步分析說:「豬肉:凡豬肉苦微寒,有小毒。凡豬肉能閉血脈,弱筋骨,虛人肌。凡肉有補,睢豬肉無補。豬,豬肉毒唯在其首,疾者食之生風發疾。豬心多耗心氣;豬肝,豬臨殺驚氣歸心,絕氣歸肝,俱爾可食,食必傷人;豬腎,久食令人傷腎;冬月不可食,損人真氣。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說,豬身上的病毒病菌和寄生蟲最容易傳染給人,上世紀之初大規模爆發的"西班牙"流感其源頭就是一種豬身上的流感病毒。 ![]() 回族除了豬肉還不吃什么? 回族飲食禁忌:禁食血液:回族飲食禁忌之一。伊斯蘭教視動物傾流出來的血液為污穢不潔之物,并在《古蘭經》中明載禁食。故回民屠宰行可做血腸出售,但不自食。 禁食自死物:回族飲食禁忌之一。伊斯蘭教視自死物為不潔之物,故禁食。禁食非反芻畜:回族飲食禁忌之一?;刈褰丑H、馬、騾等非反芻動物的肉,也禁食食肉類動物如貓、狗的肉。 禁食猛禽猛獸:回族飲食禁忌之一。伊斯蘭教不僅視猛禽猛獸及怪獸怪魚為不潔之物,而且認為其性兇殘、暴戾、性惡,人如食后會移性,故嚴格禁止。 ![]() 回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大家對回族的了解可能僅限于不吃豬肉,其實,回族也有自己的傳統節日和文化,回族人民習慣于歡度一年一度的開齋節、古爾邦節、圣紀節等傳統節日和阿舒拉節、法圖麥節、登霄節等節日,回族人是不過春節也不過元旦的。 開齋節 開齋節要過三天,第一天從拂曉開始就熱鬧起來。家家戶戶都要早早起來,打掃院子巷道,給人以清潔、舒適、愉快的感覺。男女老少都換上自己喜愛的新衣服。節日中,家家戶戶炸馓子、油香等富有民族風味的傳統食品。同時,還宰雞、羊,做涼粉、燴菜等,互送親友鄰居,互相拜節問候。 新疆地區的回族穆斯林,在節前要掃塵,粉刷房屋。男人要理發,男女都要沐浴、換新衣。全家吃“粉湯”。這種習俗,在全國各地都大體相同。 有許多回族穆斯林青年在開齋節舉行婚禮,使節日更加熱鬧,展示出絢麗迷人的色彩。 古爾邦節 “古爾邦”,阿拉伯語音譯“爾德·古爾邦”,意為“犧牲”、“獻身”,故亦稱“宰牲節”、“忠孝節”。大部地區的回族稱為“小爾德”,是伊斯蘭教三大節日之一,一般在開齋節過后七十天舉行。 古爾邦節,還要舉行一個隆重的宰牲典禮,這就是節日里,除了炸油香、馓子、會禮外,還要宰牛、羊、駱駝。除此之外,還要訪親問友,饋贈油香、菜,相互登門賀節。有的還要請阿訇到家念經,吃油香,同時,還要去游墳,緬懷先人。這種慶賀節日的形式多種多樣,各地互有異同。有些地方除了參加聚禮和訪親問友外,還組織各種文娛體育活動。新疆地區的回民在古爾邦節,無論男女,喜歡組織各種游藝活動,歡天喜地,格外熱鬧。 圣紀節 圣紀節,是紀念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誕辰和逝世的紀念日。由于穆罕默德的誕辰與逝世恰巧都在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因此,回民一般合稱“圣紀”。節日這天首先到清真寺誦經、贊圣、講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跡,之后,穆斯林自愿捐贈糧、油、肉和錢物,并邀約若干人具體負責磨面、采購東西、炸油香、煮肉、做菜等,勤雜活都是回族群眾自愿來干的?;孛癜咽ゼo節這一天義務勞動視為是行善做好事,因此,爭先恐后,不亦樂乎。 儀式結束后,開始會餐。對于節前散了“乜貼”,捐散了東西,而沒來進餐的,要托親友、鄰居給帶一份“油香”去品嘗。 ![]() 回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回族小孩出生后,除隨父姓取名外,還要取一個伊斯蘭教的經名。 回族的殯葬與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相似,也是凈身后用白布包裹,由阿訇按教規誦經后,進行土葬。人土時死者要頭北足南,面朝西方(天方圣地),將尸體放人墓穴的偏洞內,用土塊封洞,然后填土掩埋。親屬要在人死后三天、七日、四十天、百日、周年舉行宗教儀式“乃孜爾”,為死者祈禱。 回族人盛行唱“花兒”,即興演唱或對唱,有多種曲調,在節慶和日常生活中都少不了“花兒”,謂之“漫花兒”。“花兒”歌手在回族群眾中受到尊重。回族“花兒”已成為一種藝術形式,在哈密回民中廣泛流行。 回民愛好清潔,因伊斯蘭教宣講“清凈無染”、“至清至真”,所以把寺稱為“清真寺”。哈密回民受其影響,養成清潔衛生的良好習慣,家庭窗明幾凈,個人堅持“小凈”和“大凈”,對飲食衛生十分重視。 回族的飲食,主要有油香、撒子、蒸饃、花卷、包子、餃子、揪片子、拉條子、麻什子、臊子面、釀皮子、涼粉、黃面和粉湯等——苴中以油香、粉湯和黃面最著名.價廉味美?;刈逄厣埵滁S面(涼面)受到各族群眾歡迎,已遍及全國各地。喜飲濃釅加糖的茯茶、磚茶。 回族服裝,男子多穿白內衣黑外衣,黑褲子,戴白色圓帽,著黑色布鞋。女子愛穿短裝,圍繡花胸兜,服裝布料色澤鮮艷。喜戴手鐲、耳環、戒指、項鏈和花發夾,還愛扎紅色或綠色的頭巾,腳穿繡花鞋。老年婦女頭戴發網及黑色大方巾或白色紗巾。隨著時代發展,新潮時裝已為哈密回族青年所喜穿。 回族忌諱在長輩面前插話、擺弄胡子、吐痰、伸懶腰和左顧右盼。來了客人要馬上沏茶,端茶時要蓋上碗蓋,雙手捧悌。 ![]() 穆斯林、回族、清真、伊斯蘭是什么關系? 伊斯蘭為宗教,穆斯林為伊斯蘭教信徒專稱,回族信仰伊斯蘭教,清真為符合伊斯蘭教教法的飲食、衣、住、行、思想等。 穆斯林、回族、清真、伊斯蘭關系分述如下: 1、伊斯蘭 與佛教、基督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7世紀初產生於阿拉伯半島。中國舊稱回教、清真教或天方教。伊斯蘭一詞原意為“順從”(也有解釋為“和平、安寧、平和”的),指順從安拉(中國穆斯林亦稱真主)的意志。伊斯蘭教為穆罕默德所創。 2、穆斯林 是伊斯蘭教信徒的專稱,意為“順從安拉的人”。全世界穆斯林人口超過一億的國家有四個:分別是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 總之,伊斯蘭教、伊斯蘭國家、伊斯蘭教徒,核心詞是伊斯蘭。按邏輯順序,伊斯蘭教在前,信奉伊斯蘭教的人為伊斯蘭教徒即穆斯林,以伊斯蘭教為國教、或者伊斯蘭教徒占國民比重較大的國家為伊斯蘭國家。 延伸閱讀: 為什么端午節那天要吃粽子、賽龍舟? 中秋節為什么要吃月餅? 貓為什么要吃老鼠? 魚香肉絲里為什么沒有魚? 為什么不能隨便吃海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