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同時因為地域不同又千差萬別,有人喜咸、有人喜甜、有人喜辣、有人喜酸,有人用“南甜北咸、東辣西酸”來總結,那么,南甜北咸東辣西酸是怎么形成的?分界線又在哪里呢?![]() 南甜北咸東辣西酸各指什么地方? 南甜北咸東辣西酸,分別指的是某一區域。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飲食文化的地區差異,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口味與地理環境存在著一定的聯系。 ![]() 1、南甜:以甜為主的有蘇州、無錫、上海,糖是做菜的必備佐料。很多江浙人更是將這種甜的美食發揮到了極致。南甜的集中代表是在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的蘇菜,蘇菜中甜味扮演的就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了。 ![]() 2、北咸:咸口味的菜多集中在山東一帶,俗稱魯菜。魯菜,是山東菜的簡稱。它是中國最早的地方風味菜,也是全國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北方有一種說法叫“咸中得味,淡而無味”,可見北方人的“口重”。 ![]() 3、東辣:湖南、湖北、江西、貴州、四川及東北的朝鮮族等地居民多喜辣,中國流傳有“貴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說。那么自然辣味菜應以川菜及湘菜為首。如今,人們除了管四川女子叫“川妹子”外,還稱其為“辣妹子”,原因大概也基于此。 ![]() 4、西酸:說到這“西酸”暫不論菜系,先說說由來。山西人能吃醋,可謂“西酸”之首。他們吃飯前,往往先把醋瓶子拿過來,每人喝三調羹醋用以“解饞”。另外,福建人、廣西人愛吃酸筍,越酸越能顯出制作者的水平。東北人的“翠花,上酸菜!”經典語句也使東北的酸菜響遍全國。 南甜北咸東辣西酸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 南甜:南方多雨,光熱條件好,盛產甘蔗,比起北方來,蔬菜更是一年幾茬兒。南方人被糖類包圍,自然也就養成了吃甜的習慣。 ![]() 北咸:北方地處暖濕帶,溫差比較大。在過去大部分蔬菜都難以過冬,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來慢慢享用。這樣北方大多數人養成了吃咸的習慣。 ![]() 東辣:喜辣的食俗多與氣候潮濕的地理環境有關。吃辣可以驅寒祛濕,養脾健胃,對當地人的健康極為有利。 ![]() 西酸:西部地區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鈣,通過飲食易在體內形成結石。這一帶的人們發現多食酸性食物有利于減少結石疾病。久而久之就養成了愛吃酸的習慣。 南甜北咸東辣西酸的分界線在哪里? “南甜北咸、東辣西酸”既然各個地方的口味不同,那么有沒有一個明顯的分界線呢? ![]() 有人認為,“南甜北咸、東辣西酸”這種說法應當是西周到戰國時期成形的陰陽五行學說的一種衍生物,所謂“辛(辣)、甘(甜)、淡者地之陽,酸、苦、咸者地之陰”。將“五味”與“五方”、“五色”等對應,并且在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經過不斷地重新歸納、變化,大約到了元代以后,逐漸形成了這種說法。 到了現代,通常是以長江來劃分南北方,如果還按照這個說法來劃區域,就顯得不那么準確了,比如:東北依然有“酸菜”;南方的客家菜也以香、咸、肥為主要特點、所以說“南甜北咸,東辣西酸”在飲食文化地理的角度上來說是站不住腳的。 當然,“南甜北咸、東辣西酸”只是個籠統而又相對的說法,我國地大物博,飲食習慣差異很大,甚至在局部地區也有許多不同之處,這與各地的經濟發展、民族習俗和個人習性也有重要關系。 ![]() 為什么粵菜廣受歡迎? 粵菜作為四大菜系之一,在食客中國中也廣受歡迎,特別是近些年大家開始重視健康飲食,開始關注食材本身的味道,粵菜就成為了首選。之所以粵菜受歡迎主要是因為: 1、粵菜表現出了對食材的最大尊重。都知道“民以食為天”,對于人最重要的物質是食材,粵菜突出表現在于保持食材的“原滋原味”。 2、粵菜操作程序簡單但很精致。這一點仍然可以歸納為對食材的尊重。一切烹飪技巧,只為調出食材本身的鮮美,譬如白切雞,可以看作是白開水汆一汆,直接不給任何調味料,就可以開吃。簡單到極致,雞的本味也宣泄到極致。 3、粵菜對食材沒有挑選,凡是吃的,皆可入肴。而且對每個食材,研究入理,特性把握適度恰當,做出來就是本材料最合適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