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和地球最相近的就是火星了,大家都知道地球是藍色的,而火星看起來卻是紅色的,為什么如此接近的兩顆星球,看起來卻有天壤之別呢?下面就來為您揭秘。![]() 火星為什么是紅色的? 1976年7月20日,地球的第一個“使者”——“海盜1號”著陸艙在火星表面軟著陸。兩天后,第一張火星世界彩色照片出現在報刊、電視上,它展示出火星的天空是藍色的。幾天后,專家們發表了重新校正色彩的火星照片,這—次那里的天空變成了偏紫的粉紅色。 于是報刊上出現了“火星天空由藍變紅”的大字標題,甚至還有記者開玩笑地寫道:“也許下一張照片上的火星天空又變綠了! ” 后來確證,火星天空的基本色彩是橙紅色。 我們地球有個蔚藍的天空,這是因為大氣分子和空中塵埃主要散射太陽光中的藍色光。如果沒有大氣(假如在月球上),太陽光只能直接射到沒有物體遮擋的地方,天空即使在白天也是黑色的,照樣能看見星星。 火星的大氣很稀薄,按理說它的天空顏色與地球上3萬米高空看到的情景相似,是藍紫色的。可是,火星滿地是棕紅色的細沙,又經常刮大風,空氣中飄浮著大量沙塵。這些塵粒散射陽光中的紅色光,使火星天空呈現一種紅色。 ![]() 火星與地球對比圖 為什么火星沒有磁場? 地球擁有一個穩定的地磁場,所以我們的指南針才會指向南北極。但是如果我們把指南針拿到火星上,它就不靈了。現在的火星沒有磁場,這也是火星不適宜生命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和地球一樣,火星曾經存在的磁場應該也是由行星內部的“巨大發電機”產生的。行星高溫的鐵核外層是液態的,液態的鐵發生的對流運動,就相當于普通發電機轉動的線圈,產生了電流,從而制造出磁場。那為什么火星的磁場后來消失了呢? 此前有一種說法,火星比地球要小,所以火星內核中的放射性元素衰變釋放出的能量也比地核少,于是火星的液態鐵核很早就冷卻凝固,不再能產生對流,“發電機”也就停止運轉了。但這個說法只是猜想,沒有什么證據。 有人認為,火星是由于遭到巨大小行星的猛烈撞擊而失去磁場的。當大質量小行星撞擊了火星,可能會擾亂了火星地核中的對流。火星的地幔受小行星的猛烈撞擊,溫度驟然上升,甚至變得比地核的溫度還高,它就無法對地核物質起到冷卻作用,于是對流被迫停止,因對流引起的磁場也就消失了。 有許多觀測支持這種新理論。在火星上的小行星撞擊坑中,只有最古老的那些坑才有磁性。而一些新撞擊坑都沒有磁性的痕跡,這些新撞擊坑肯定是在火星的磁場消失后才形成的。 ![]() 火星沙塵暴前后對比圖 火星為什么會有沙塵暴? 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遍布,沒有穩定的液態水體。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既稀薄又寒冷,火星的那層薄薄的大氣主要是由余留下的二氧化碳(95.3%)加上氮氣(2.7%)、氬氣(1.6%)和微量的氧氣(0.15%)和水汽(0.03%)組成的。火星表面的平均大氣壓強僅為大約7毫巴(比地球上的1%還小),但它隨著高度的變化而變化,在盆地的最深處可高達9毫巴,而在奧林匹斯山脈的頂端卻只有1毫巴。但是它也足以支持偶爾整月席卷整顆行星的颶風和大風暴。 火星上的風速每秒達到180多米,我們通常所說的12級臺風,風速達到每秒32.6米,遠不如火星沙塵暴強度,由于火星上稀薄的大氣——只有大約1%的密度——即使是最大的風暴也不太可能對機械設備造成嚴重的破壞,因此,由于火星上稀薄的大氣層,它覆蓋了整個地球,可能會顯得可怕和危險。火星沙塵暴一旦刮起來可持續三個多月,從地球上望去,就像一個暗紅色的燈籠。 ![]() 為什么火星不能住人? 首先,夜晚溫度過低。 火星赤道附近溫度白天可達到27°C,在夜晚可降至零下111°C,火星上平均溫度為攝氏零下55度。 第二,火星大氣沒有足夠的氧氣濃度。 離開氧氣人類是不能呼吸的,沒有呼吸人類有怎么能生存呢。 第三,火星沒有液態水 雖然火星兩極有固態水,但是也需要一定的技術手段才能提取出可供人類引用的水,以目前的技術手段還打不到這樣的要求。 不過火星是除了地球外,最有可能成為人類的居住的行星。相信不遠的將來,人類的足跡能夠留在火星上。 延伸閱讀: 水星為什么叫水星? 為什么木星和土星都很扁? 為什么恒星會發光? 為什么天空中會出現新星? 為什么水星上沒有大氣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