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大熊貓,被全世界公認活化石,然而,總數只有1000只左右,難怪被稱為“國寶”呢,你知道為什么大熊貓的數量那么少嗎?導致大熊貓數量變少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就來為大家揭秘。![]() 熊貓又稱為貓熊,是我國特有的珍貴動物,是我國的國寶。熊貓的體形像熊,臉部寬短似貓。大熊貓主要分布在我國四川西部和北部、甘肅南部和陜西西南部,它生活在2000米—— 4000米的高山且有竹叢的密林中,以箭竹等竹子為食,所以總是在有竹子的地區活動。 有人認為,熊貓是因為太愛睡覺才長得這么胖,其實熊貓的睡眠時間并不多。因為熊貓的主要食物——竹子,竹子的營養價值太低,所以它們不得不多吃一些(每天吃幾十千克竹子)以保持熱量。它們要花費十幾個小時來消化這些東西,所以它們就沒有多少時間睡覺了。 ![]() 大熊貓作為殘存下來的古老動物,野生數量越來越少。食物高度特化、抗敵能力弱、繁殖能力低等,是野生大熊貓走向滅絕的內在因素;而人為地破壞山林,使大熊貓失去生存之地,再加上天災病禍、竹子開花等,是野生大熊貓數量減少的外在原因。 除了整個生態環境的變遷外,大熊貓自身獨特的生理特點也決定了它特殊生態地位,例如大熊貓胚胎獨特的“延遲著床”情況。“延遲著床”是指在早期胚胎形成后,早期胚胎并不立即著床,而是在子宮內漂浮游離較長一段時間。在此期間,早期胚胎停止發育,直到當身體內某種機制啟動后,游離的胚胎才開始在子宮內著床,并開始生長分化形成胎兒。在胚胎受精后游離期間,任何一次的意外,都有可能讓胚胎停止發育。 ![]() 雖然大熊貓的妊娠期(83-200天)很長,但是胚胎著床后發育時間較短。出生的大熊貓幼仔相當于人類的早產兒,體重只有母親的千分之一(100-200克),容易生病、容易夭折,因此需要精心的呵護。一旦熊貓媽媽不會帶仔,或者幼仔出生后沒有得到及時的照顧,它們就沒有了生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