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普通的語文課,變成了又說又唱又演的戲曲課。近日,溫八中上演的這場模擬生態作業流程,在新優質學校項目展示活動中引起了各校老師的關注和興趣。 所謂“生態作業”,就是突破傳統作業的范疇,通過對作業形式內容、性質功能和時間空間的不斷改進,從而改善課堂生態結構,提升學生學習品質,實現作業與學習同步。這也是該校在促進有效學習課堂變革中的創新舉措。 溫八中對“作業”的改革一直情有獨鐘。自2009年開始,就開始針對作業的有效性進行研究和實踐,逐漸摸索出較為完整的推進教師布置、批改、反饋評價作業的做法,形成了作業“必收必改必議”的管理體系。去年以來,又創新提出生態作業的概念,把作業研究的焦點從行政管理推進到學生學習力上,立足學段特點、學科本質,作業涵蓋學生學習全過程。 “激趣、選擇、有效。”溫八中校長鄭建榮這樣概括“生態作業”的特點。以語文戲曲生態作業為例,一道戲劇舞臺展風采的學習任務設計課題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這是激趣;緊接著學生針對尋找戲曲資料、賞析劇種的經典片段、尋找采訪生活中的戲曲達人、觀看戲曲相關電影、走進戲曲博物館等各種學習任務,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和能力進行學習與合作,這是選擇;學生在班級中交流唱詞、服飾、唱腔、動作之美,終識得戲曲真面目,這是有效。 在科學作業指導課上,老師根據教室公共錯題區學生張貼的錯題或未解決的問題,進行歸納概括,找出共性問題,建立解題模型,在上課做好指導。學生在錯題中選擇自己會做的題目在課堂上進行講解。同時針對絕大部分學生認同整理知識的必要性,但少有人堅持整理習慣的狀況,科學組將“整理”定為作業指導課的關鍵詞,從讓學生對作業進行整理和診斷入手,通過作業使學生構建知識體系、發展能力、掌握方法,變學生“被動地完成作業”為“主動在作業中學”。 市教育教學研究院院長胡玫將這種作業指導課形容成是包含學前診斷把握的課堂變革模式,“讓學生樂學敏學,這就是一種智學。每個學科的作業指導課都有不同的特色。” 據介紹,生態作業研究項目實施一年多來,溫八中各學科教研組都出臺了項目實施方案,多項圍繞生態作業項目的課題論文案例學案設計獲獎,大大提高了教師的命題能力、文本解讀能力和學科素養,也提升了學生的學習力。學校計劃通過三年探索,綜合各學科形成個性化校本作業冊。相對于“有作業學習”的不足,生態作業的主體將更加多樣化,作業不再是教師的專利,學生可以參與作業的編制和布置;類型更加豐富,口頭探索、實踐體驗、合作分享,基礎、拓展、創新,各種分層促進個性化學習;功能更加擴大,課前思考質疑、課中引導學習、課后反思診斷,層層把關讓學習行之有效;時空更加開放,借助網絡平臺和信息化終端,讓校內課堂學習延伸到假期網絡空間。 “作業是小,但牽一發而動全身,能夠影響到整個課堂的學習任務設計、形式和目標。溫八中能在作業這個點上挖得這么深這么精,改的是作業,推動的是課堂的改革和教師的提升。”在項目展示活動中,市教育局局長鄭建海對“生態作業”予以了高度評價。并借此向在場校長布置了一道完成期為2個月的生態作業:讀一遍李希貴的《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結合溫州實際和學校實際,在教育教學環節上至少提出三個問題以及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