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我們對學生有一種標簽化的評價,文科生、理科生,并認為文科生應該擅長什么,理科生應該擅長什么,套用一種模式,這其實阻礙了學生的發展,并沒有關注到學生本身的能力和素養。如果告訴文(理)科學生,你只能干這個,他有很多東西可能就不去學了。” 自從上海、浙江施行自行選課的“新高考”后,很多問題得到改善。比如,此前有的學生歷史、物理都好,但為了報考理科專業,不得不放棄歷史;“新高考”之后,熊丙奇發現,很多學生選了一門文科加兩門理科,或者兩門文科加一門理科。 “當教育給學生一個選擇空間后,勢必會激發學生的學習活力。”熊丙奇說,現在一些大學自主招生,文科學生也可以報考理科專業,理科學生也能報考文科專業,還有很多專業文理兼招;很多公司在招聘時,也不再強調專業,而更注重能力。 有人說,理科生能寫小說,但文科生不會編程,文科生干不了理科生的活兒?熊丙奇認為,這與人的知識結構相關,一般來說,科學技術需要長時間的訓練,但并不是說文科生就不行。 在很多專業領域,文科學生也能進入。熊丙奇舉了個例子:IBM公司曾招聘了一個戲劇專業畢業生,后來他成為一名計算機工程師。“文科轉道理工科,需要在技術學習上投入;同樣,理工科轉道文科工作,也要培養思維、表達等。”熊丙奇說,“在《中國詩詞大會》等人文類的綜藝節目中,理科生的優異表現,也證實了我們需要摒除兩分論。淡化身份,關注能力,從學歷社會走向能力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