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春節(jié)后第一個節(jié)日,也是非常重要的節(jié)日之一,元宵節(jié)讓人們可以再一次感受到節(jié)日的氛圍,同時,也為開啟新的一年做好了準備,那么,你知道,元宵節(jié)的意義是什么嗎?為了幫助大家了解元宵節(jié),特為大家準備了元宵節(jié)的簡介、來歷、風俗習慣等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元宵節(jié)是什么節(jié)日? 元宵節(jié),又稱上元節(jié)、小正月、元夕或燈節(jié),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傳統習俗包括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 元宵節(jié)的意義是什么? 元宵節(jié)與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一樣,是中國傳統節(jié)日,其文化內涵和社會價值遠遠勝于其他節(jié)日,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在古代的農耕社會里,正月十五這一日本身就有著特殊的含義。它是人們刀耕火種,開始播種的日子,是冰雪消融,生命開始萌動的時刻,也是漫長嚴寒的冬季結束后,一年的始發(fā)。 所以人們把這一天稱為元宵。“元,善也”。“善”的含義是美好。元宵,本身就是一個美好的夜晚。 就像梁簡文帝在《列燈賦》中所描繪的:“何解凍之嘉月,值萱莢之盛開。草含春而色動,云飛采以偕來。” 寒冷開始消融,萬物復蘇,春光萌動。一個冬季結束后,人們需要調整心理和精神,更好地迎接新的一年。 元宵節(jié)的來歷 元宵節(jié)是中國的傳統節(jié)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jié)。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chuàng)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jié)確定為重大節(jié)日。 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jié)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jié)日。該節(jié)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fā)展過程。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jié),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jié),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jié)。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jié)要燃燈。 元宵節(jié)有什么風俗? 中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關于元宵節(jié)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jié)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吃元宵: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新奇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猜燈謎:每逢農歷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后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jié)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后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jié)不可缺少的節(jié)目。燈謎增添節(jié)日氣氛,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其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后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征。 鬧花燈:民間有掛燈、打燈、觀燈習俗,故也稱燈節(jié)。鬧花燈始于西漢,興盛于隋唐,并沿襲傳于后世。在正月十五到來之前,滿街掛滿燈籠,到處花團錦簇,燈光搖曳,到正月十五晚上達到高潮。 踩高蹺: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 舞獅子:這一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盛于唐,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彩球等動作。 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動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如同坐于船中一樣,手里拿著槳,做劃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有時還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檔著表演,則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種滑稽的動作來逗觀眾歡樂。 元宵節(jié)的傳說故事 傳說一,諸呂之亂 傳說漢文帝呂后病死后,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于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襄耳中,劉襄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后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于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后,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 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里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jié)日——“鬧元宵”。 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chuàng)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jié)確定為重大節(jié)日。 傳說二:火把節(jié) 元宵節(jié)是中國自古的傳統節(jié)日,據說元宵節(jié)也叫火把節(jié)。這應該是少數民族慶祝元宵節(jié)的習俗。元宵賞燈始于上古民眾在鄉(xiāng)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qū)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谷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jié)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jié)日。 傳說三:三元說 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jié)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guī)。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jié),七月十五為中元節(jié),十月十五為下元節(jié),合稱“三元”。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為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jié)。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jié),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故上元節(jié)要燃燈。 元宵節(jié)用英語怎么說? 元宵節(jié)英語為:the Lantern Festival 推薦閱讀: 1、除夕的意義是什么? 2、春節(jié)的意義是什么? 3、秋分的含義是什么? 4、白露的特點和風俗簡介 5、處暑的特點和風俗簡介 6、立秋的特點和風俗簡介 |